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课堂管理理论的研究与述评(doc 5页)

2021-04-30 来源:趣尚旅游网


课堂管理理论研究述评(二)

从当前的情况看,也有人从社会学、生态学等方面对课堂管理进行研究,如吴康宁等著的《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范国睿著《教育生态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等,这些研究更从另一个侧面和研究角度对课堂管理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如课堂中规范的制定与执行、师生之间的对抗与服从、课堂环境仍然未涉及对课堂管理的全面研究。此外,近年来发表的涉及课堂管理的相关论文,大多数也是从一个侧面或某一层次切入,往往缺乏从整体上对课堂管理的理性思考或对课堂管理作为一个连续的、整体的动态过程的研究。

综观我国现有的课堂管理的理论研究,属借鉴与介绍国外的多,自己独立研究的少;理论构建的多,实验研究少;模式研究多,实用研究少。同时,在一些基本的问题上、如课堂管理的概念、课堂管理的理论基础、课堂管理所应具有的理念和目标、课堂规范的制定与执行等,没有获得清晰的认识。不可否认,由于多门学科的介入,较之以前的课堂管理研究,已表现出了以下进步:即课堂管理已经成为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参与,使课堂管理具有更多的理性成分,也使教师在实际的课堂中能避免纯粹的经验办事,同时,多种多样的课堂管理的模式、方法与技术的研究,为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可以利用的指南。

三、课堂管理研究的内容

综观当代国内外课堂管理研究,一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行为研究(behavior research)。课堂管理的目标是调控与引导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将注意力集中于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上,基于这样的目的,课堂管理必然

将行为研究作为课堂管理的基础,为教师系统地描述与解释学生行为的一般原理,给教师提供安排学生行为的工具(Shirley & Jonothan,1987)。

对学生的行为研究又包括对需要与人性的分析(如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Lewin的场论、Mcgregord的X理论与Y理论等等,这是对人的行为的基础的分析)、影响学生积极行为的因素分析(如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Smith的公平理论、教育心理学对学生学习动机、注意、情感、意志等因素与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关系的研究,并认为这些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行为模式研究(主要说明学生行为一般机理与结构,行为的阶段模式与步骤,目的是为了使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行为基础)等。这些研究,一般是借用其他学科如管理学、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但却为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对学生的引导和控制提供了充分而全面的理论依据。

(二)课堂环境研究。自Lewin提出著名的行为公式B=F(PE)(B代表行为,F为函数,P为个体,E为环境),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的重要意义后,一些研究者试图将他的理论运用于课堂管理实际,如Fraser(1986)认为,Lewin的研究为人们研究班级生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为此,Fraser通过对环境的全面分析,指出了如何构建新的适合于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的积极意义。但真正意义上的课堂环境研究却是20世纪60~70年代才开始的,此时的研究采用了较为精确和数量的方法,特别是针对课堂物理环境的研究,如Birren关于教室内的光线、颜色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的研究,McVey对教室中光线、颜色、空气、温度、湿度、噪音以及座位的编排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的研究,60年代以后出现的开放课堂(open classroom)的实践和对其教育意义的研究分析等。可以看出,这些研究都集中于对课堂的物理环境的分析,直到80年代,人们才将注意力转向对课堂其他环境如心理环境的研究。Walberg对班级社会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班级社会心理环境的内容如竞争、合作、学校教育气氛,心理环境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田慧生,1995)。这表明课堂管理对课堂环境的研究的重点已从物理

3 / 5

环境转向心理环境的研究(这并非是对课堂物理环境研究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一种综合)。

(三)课堂管理策略研究。这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这些研究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课堂环境设置策略。主要对有关物理、社会心理环境的教育意义的分析,特别是对课堂环境设置的方法和技术、评价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可参见Shirley & Jonothan,1987;Fraser,1986;Smith & Laslett,1933等)。

2.对学生心理的研究。学生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历来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将学生心理的规律用于教育教学过程,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在课堂管理的研究中,对学生心理规律的关注是要将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用于课堂,强调通过各种管理策略,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发展。

3.课堂常规和规范的制定与执行。课堂常规与规范常常被看作是课堂环境的一部分,但由于研究重点的差异,课堂管理专家倾向于将课堂常规与规范另行研究。这是因为,在课堂上,教师一般都会用较多的时间去执行和维护课堂纪律,保证规范的正常执行(Everton,1994)。对课堂常规与规范的研究又包括:第一,理论模式研究,如

Everton(1994)提出了课堂管理规范和常规三种理论模式,即过程结果/行为研究模式、人种学/解释学研究模式和系统交流(system communication)研究模式;第二,课堂常规与规范涉及的研究领域,如Hargreaves et al(1975)总结了规则所控制的五个研究领域为师生谈话、活动、时间、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第三,课堂规则与常规的规定,新的研究强调学生在规则与常规制定中的参与,以及强调规则与常规对人的积极性的激发;第四,课堂规则与常规的执行,注重引导学生的积极行为等;第五,奖惩的应用研究。

4 / 5

4.课堂管理评价研究。这是对课堂管理的结果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效用的研究。这些研究所关注的重点是评价的指标、范围、方法、技术的研究。其着眼点是从最优的课堂管理(excellent classroom management)所应具备的特征的分析出发,对课堂管理所产生的结果的所有方面进行分析,这些研究侧重于实际的方法和技术的分析。

5.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是最令教师头疼的问题,研究表明,教师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各种课堂问题。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第一,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Eysenck(1975)提出,遗传在学生的问题行为的产生上起了重要的作用;鲁洁(1995)总结了各种观点,提出家庭、同辈群体(peer group)的原因;其他人如Fraser等则认为课堂环境也会引发学生的问题行为。第二,解决问题行为的模式研究,樊建华(1995)介绍了西方国家对学生问题行为解决的模式,提出了诸如Canter模式、Skinner模式、Glasser模式、Dreikurs模式、Gordon模式等,这些解决问题行为的模式为具体的课堂管理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指导思想。第三,问题行为的处理方式与方法,西方国家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极其丰富,各种课堂管理的著作、调查报告、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充斥了教育刊物,各位研究者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思路和哲学观点,提出了较多的策略,其实,这也带来另一个弊端就是繁杂不堪。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