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对比法

2024-04-14 来源:趣尚旅游网
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对比法

概要:在教学中运用对比,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高涨,学生积极性较大地调动起來。学生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学生的潜能也得到更大限度的挖掘,思维能力进一步得到拓展,进而提高教学实效。 从对比中鉴别异同,不但可以防止混淆,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使所学知识更具系统化、规范化、准确化。从而使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辨别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比,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在对比中提高尤为重要。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概念教学对比

一位著名学者曾说过:“假如一个人能见出显而易见,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将课堂当成自己的“一言堂”,应在将知识简单介绍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对比找出其中的异同点,进而更好地掌握这些概念知识。

(一)在对比中引入概念

方程的概念,是在“等式”和“未知数”这两个概念上成立起来的。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对如下三组式子对比:

第一組 第二组 第三组 12+7=19 x+3=9 5+6>8 23-8=15 x-12=8 17-8<10 123+145=268 23+x=35 x+3>4 367-346=21 124-x=20 x-6>7

学生通过对比,认识各组式子的本质属性。第一组式子是等式,没有未知数;第三组式子不是等式;而第二组式子既是式子又含有未知数,那我们就把同时具有这两个属性的式子叫做方程。这样,方程的认识就水到渠成了。

在复习旧概念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新概念,使学生明确新旧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为准确理解新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对比中巩固概念

我在教学讲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时,通过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分析出两种图形的共性和属性,归纳成表。

图形

相同点

不同点

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平行四边形 梯形

四边形

四边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学习了新概念后,为了使学生巩固新概念,我引导学生把易混淆的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抓住不同之处理解,以达到正确理解概念实质的目的。

(三)在对比中深化概念

正反比例两个概念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我在练习中把这两种比例关系和不成比例的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辨析。

当=b时,和b成( )比例;当=b时,和b成( )比例;当+5=b时, 和b( )比例。

掌握概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所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而运用概念的过程,又是深化理解概念的过程,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含义。

二、应用题教学对比

小学数字知识的结构,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如果在应用题教学中,依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典型的实例教学,引导学生对比,掌握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可以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一)条件对比

一些应用题,从字眼上看似乎一样,实质有区别的内容。教师在设计实例时注意对比,让学生在练中辨析,从练中掌握。如:

(1)草地上有24只白兔,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2倍,黑兔有多少只? (2)草地上有24只白兔,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2倍,黑兔有多少只?

让学生认真去对比,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谁是谁的几倍”的相关倍数应用题,不至于让学生一律认为“几倍”就用乘法。对比分析,使这两种易混淆的应用题变得清晰化,学生一目了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进而提练上升:

(1)花篮里有12朵红花,黄花的朵数比红花的2倍多4朵,黄花有多少朵? (2)花篮里有12朵红花,红花的朵数比黄花的2倍多4朵,黄花有多少朵? 这两组题的特点,把相同的数量关系用不同的叙述方式表达出来,改变了固定的程式,以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认识同一个问题,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而为了进一步认识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它们的异同点,我又设计如此一组实例:

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进一步挖掘教材练习的思维因素,调动学生动脑思考的积极性。通过对比练习,训练学生的读题分析能力,正确找出数量关系,剖析其中的联系,从而确定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问题对比

当学生学习一个新知识后,需要及时,不断地巩固才能掌握。而知识的巩固积累,技能的形成是再学习,再创造的可靠保证。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条件相同,但所要求的问题却不同的实例中,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区别。

题组1:

(1)把1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是多少米?

(2)把1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题组2:

(1)一辆汽车行千米,用汽油升,平均行1千米用汽油多少升? (2)一辆汽车行千米,用汽油升,用1升汽油可以行多少千米?

教学时,引导学生对比,相同的条件,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问题的不同关键点。教师及时点拨,从而巧妙地引导学生继续检查相关知识,运用旧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改造,真正做到在练中辨析,练中掌握。

(三)解法对比

在知识的综合运用中,由于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方向、思路不同,就会出现一题多解的练习。我们教师适当的设计一题多解的实例,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多方向,多方法进行思考,大胆探索,找出解题的新方法。

例:电子厂去年前三个季度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照这样计算,全年超过计划的百分之几?

我让学生尽可能思考多种解法,学生的解法: ①÷3×4-1=20%; ②÷-1=20%;

③×(4÷3) -1=20%; ④×-1=20%。

我再引导学生用其它方法解,⑤比例解:设完成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为X。列式::3=X:4(X=120%)超额120%-1=20%。⑥方程解:设全年超过计划的X%。列式:1+ X%=÷3×4(X=20) 。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对各种解法的思路、过程进行对比,剖析各种列式的思维过程。从不同角度思考,在各种解法中受到启迪,把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各种联系,体验数学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以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四)结论对比

同一道题目,有多种答案。数学教学中寻求“标准答案”的正确结果,似乎是一种定势的思维模式和僵化的操作程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时,可以适当地打破学生的思维单一性,防止“千人一面”的机械训练。

例:用两个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2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拼成后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题目没有设定如何拼的要求,因此,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拼法:

拼法不同,表面积的大小也会有所不同,答案也不是唯一的。通过练习这种多结论的题目,让学生发现答案是多种多样的,自觉地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而这种富有发散的思考,同时能激起学生的创造激情,让思维的广阔性得到发展。

在教学中运用对比,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高涨,学生积极性较大地调动起來。学生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学生的潜能也得到更大限度的挖掘,思维能力进一步得到拓展,进而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施绍菊.发挥习题功能,培养创新能力.小学数学教学,2001.3. [2]林茂生.優化课堂练习,培养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2002.6. [3]文衍生.比较法在数学课中的应用.小学数学教学,2003.7、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