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名词解释

2020-08-14 来源:趣尚旅游网


名词解释:

1.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2.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习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教育形式的成人学生。

3.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4.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5.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

6.人的发展史两种 释义:一种是人类的发展与进化;另一种是把它与个体发展利息起来,把它看成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7.广义的个体发展: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与人的一生。

8.狭义的个体发展: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儿童的成人过程。这既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婴幼儿向成年人,个人小我向放眼世界、胸怀群体以及人类的大我的转化过程,也是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可能性与选择性、共性个性相统一的发展过程。

9.遗传: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及本能、天赋倾向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10.环境: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交往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可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类。

11.环境给定性:指由自然、历史,由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所创造的环境,它对于儿童来说是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

12.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能够使人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13.政治社会化:指引导人们接受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形成适应于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政治态度与政治认同感,以及积极参与政治、监督政治的政治习惯与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年轻一代尤为重要,就是确保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公民的过程。主要通过教育进行。

14.生态:指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条件和状况,亦称生态环境。

15.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1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

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17.教育的先导性:指教育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引领作用。

18.教育的基础性:指人的素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

19.教育的全局性:指教育的发展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具有全局性的影响。

20.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21.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指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

22.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指教育工作者或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亦称为“实然的教育目的”。

2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指在国家教育的总目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它们由抽象到具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

24.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指教育目的由哪几部分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2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26.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所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27.人的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能力上的和谐统一发展。

28.全面发展:指受教育者个性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

独立个性:指德、智、体、美 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

29.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教育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

30.课程: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31.学科课程: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史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及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32.活动课程:指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

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33.课程一元化:课程的编制应当反映国家的根本利益、政治方向、核心价值,反映社会的主流文化、基本道德及其发展水平,体现国家的信仰、理想与意志。

34.课程多样化:广泛反应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不同民族、阶级、阶层、群体的不同文化、利益与需求;反映不同学生个人的个性发展的选择与诉求。要反映各个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35.结果性目标: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

体验性目标: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应达成的标准。

表现性目标: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个性化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程度。

36.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37.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它是人类知识的基本成果,间接经验具体包含在各种形式的科学中。

38.直接经验:指与学生现实生活及其需要直接相关的个人知识、技能和体验的总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