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川企业创新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2022-09-21 来源:趣尚旅游网
科技与创新 四川企业创新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摘要 遮辱慕’ 雀 对企 经最糨继怒台 _兼 彀 摧 淑 寝毁 企业铋 戡 业热情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仍面临_些问题’对四JIl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实施创新 驱谶展战略形成制约。本文分析了四 II企业创新环境面l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一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落实创新发展的关键 力量。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对于推动 企业创新和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四川针 对企业创新发展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 盖了税收优惠、财政奖补、金融扶持等多个方面, 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制约了政策效应的发挥。 一是企业获取政策信息的渠道不畅。政策发 布缺乏统一的平台,企业对政策的理解和运用能 力不强,获得的政策咨询服务极为有限。如设立 措,有效激发了企业创新创业热情。但从实际情 况来看,企业创新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对四川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实施创新驱动发 展战略形成制约。 一的各类引导、扶持资金分属于各个不同部门、不 同渠道,企业对其认知、申报信息极为匮乏。 二是部分政策门槛过高。如研发费用加计扣 、四川企业创新环境存在的主要问 除、加速折旧等优惠税收政策执行极为严苛,需 要企业财务、研发、人事、管理等多部门配合完 题 从政府促进创新的举措来看,四川I出台的一 系列政策过于偏重从供给层面 发,手段以直接 成,因此政策受益者多为管理体系健全的大企 业,中小微企业享受政策优惠极为 难。 补助、资金支持、事后奖补为主,而以企业需求角 度 发的政策较少,间接性普惠性的政策较少, 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手段较少,特别对新模式、 新业态、新产品等创新层出不穷的领域政策关注 较少。 三是政策之间不协调未发挥政策合力。部分 改革举措与上级主管部门管理要求之间仔在一 定的不协调,甚至存在“打架”现象,导致政策执 行 难。同时,各部门之间的政策举措以及现行 政策与原有政策之间缺乏有效整合,部分专项资 金交叉重复,容易导致项目重复申报,影响政策 实施效果,也给企业实际操作带来困扰。 (一)政策信息渠道小畅,政策执行面临“最 后一公里”问题 四川I系统推荐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以来,相继 四是政策执行的跟踪评价机制缺失。政策实 施效果需要面对实践考验,实施中 现的问题需 出台了一系列激励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举措,覆 作者简介:曾洪萍(1982一),女,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高级经济师、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 (1982),女,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高级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科技厅重大课题《四川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研究》的部分成果,课题承担单位,四川省经济发 展研究院 l蕊 总第38期)2017年第二期l 要及时的反馈以及动态调整,而目前针对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和调整机制尚未形成。 (二)人才集聚能力不强,创新人才匮乏问题仍然突出 四川围绕高层次人才、海外人才、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出台了多项政策举措,政策效应不断显现。 但从调研情况看,企业普遍反映创新人才匮乏仍是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首要问题。 一是创新人才数量和比重较低。统计数据显示,四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比重仅为2.83%,而 江苏和广东则分别达到4.49%和3.76%。同时,由于人才开发机制不健全,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主 要集中在科教文卫等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大中型企业中,中小企业创新人才匮乏问题尤为严重。 二是创新人才集聚能力不强。四川与上海、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人才吸引力不强除了体现在薪 酬上,更体现在为人才提供的就业机会、发展空间、研发配套能力、交流合作氛围、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 巨大差距,不利于企业吸引沿海发达地区人才入川。 三是针对创新人才收入所得的税收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如高层次人才引进获得的安家费、科研成 果转化收益、出版专著收入等,采取和其他个人收入一样的一次性征收个人所得税,而未考虑该收益背后 漫长的劳动过程分期予以摊销;又如个人与家庭教育支出等,不能进行税前扣除或税收抵免,不利于促进 人力资本投入。 (三)软环境政策不足,营商环境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企业创新发展需要良好的软环境支撑。四川在营造企业创新的服务软环境方面,出台了培育企业创 新主体、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等多项举措,但手段和方式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是营商环境营造的理念落后。政府对企业服务意识和服务工作仍简单的理解为给予企业项目、资 金优惠和扶持,部分地区甚至提出对企业进行“一对一保姆式”服务,手段较为传统,直接干预式的手段较 多。但相比之下,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政策举措则倾向于减少对企业的扶持和直接干预,更加注重知识产 权保护、信用体系建设、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维护以及服务型政府转型等。 二是企业发展软环境营造不够。目前四川针对集聚创新企业、创新人才的环境营造方面,手段和方式 较为传统,主要偏重于财税优惠政策激励等,而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以及生态环境质 量、房价宜居指数等软环境的营造举措明显不足。 三是知识产权氛围不浓。近年来四川在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知识产 权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还未得到充分释放,现行知识产权执法以及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司法 判决威慑力不够,许多企业知识产权权利人应对侵权行为的后果是“赢了官司,输了市场”,丧失了市场公 平有序原则,导致企业知识产权意识薄弱。 二、优化四川企业创新政策环境的对策建议 激励创新主要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从国内外创新活跃的区域来看,政 府主要扮演“促进者”的角色,营造更加透明、高效、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企业创 新政策需要关注的重点。 (一)加强政策信息服务,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一是搭建服务企业的政策发布平台,加强创新政策的宣传引导。搭建统一的政策发布平台,向企业及 时传递最及时最权威的政策支持,确保相关普惠性支持政策企业能够应享尽享。建立政策宣传机制,深入 企业开展涉及普惠性政策宣传和细化辅导,简化申报和验收程序,积极引导市场预期。 二是清除阻碍发展的各种政策门槛。整顿清理现阶段制约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规定。全面取消创新 型小微企业各种“认定书”、“证书”、“许可证”等门槛,实行工商登记便利化,推行企业名称网上预核,探索 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放宽“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市场准人。 三是建立政策信息服务反馈机制。建立政策跟踪评估的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 融技 专谶溉 DECISION-MAKING&CONSULTANCY 调研分析。完善改革政策预评估和后评估机制,积极引入第三方机构加强对政府政策执行的评估,建立绩 效评估结果公示和反馈机制,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二)完善高层次创新人才政策,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一是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高校或科研院所为主导,同生产紧密结合的联合教学体,结合 项目和重大工程培养研究生,积极推进一批高等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建立多元化、多规格的职业教育 体系,积极推进“校企双师”新型学徒制、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鼓励科研人才双向流动。加快推进高校和科研单位“去行政化”改革,加快实行评聘结合制度,鼓 励引进经验丰富的企业优秀科技人才。允许事业单位的科技人才到企业去兼职,鼓励事业单位的科技人 才留岗带薪创业。 三是大力吸引海外人才和高端人才。放宽和降低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其家属来川创新创业的限制,并 在房租补贴、设备购置、团队建设及技术研发等方面给予资金资助。妥善解决各类人才住房、医疗、子女就 学、养老等现实问题,鼓励人才集聚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和产业园区利用自有存量用地建设单位租赁房或 人才公寓。 (三)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创新财税政策支持方式 一是进一步完善政府的招投标机制。积极开展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加快推动四川自主创新产品 列入国家“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切实落实优先采购、首购、订购等支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 策。加快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实施细则。明确政府采购自主品牌的比重,建立政府采购政策实施的跟踪、评 价和监督机制。 二是整合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整合集中科技类专项资金,建立专项资金池,将每年的专项资金集中后 进人专户运行,由财政部门和相关主管部门共同管理,专项资金具体额度根据每年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 点支持方向,在公开征集的重大项目之间统一安排调剂、统筹使用。建立统一管理、贯通省直各主管部门 的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管理系统,实现省直各主管部门间项目信息共享。 三是健全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根据项目特点和属性采取不同环节、不同形式的财政资金扶持。对于基 础性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创新项目,在研发阶段以无偿资助的形式予以扶持;对于具有市场竞争 性的科技创新项目,主要在成果转化阶段以奖励形式加以支持;对于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项目,主要通过 扶持风投基金方式予以扶持。 (四)优化公共服务环境,构建优良创新生态体系 一是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健全市场准人负面清单制度,确保不同市场主体平等进入负面清单 以外的领域。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和监管体系,最大限度减少政府 对市场和企业的直接干预。建立健全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规则体系。 二是加强各类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围绕创新链条,积极争取国家各类重点实验室在我省布局建 设。优化整合现有创新资源,在企业集聚或产业集聚的区域,建设一批省级产业技术创新重大研发平台和 科技服务公共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促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与共享,加大对使用者 补贴力度。 三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机制。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水平,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研究攻关,下大力气创造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推进知识产权综合执法,针对当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多发的重 点领域、产品和地区,建立定期监督和信息通报机制,加大对重大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查处、曝光力度。加 强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设,依托国家专利、商标、版权等数据库资源,建立和完善覆盖优势特色产业的行 业专利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及时、准确、便捷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并提供定制化的专 利数据和分析服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