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2.能利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 .
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应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3×5= 4×8= 6×4= 12×3=
33×2= 41×1= 2×35= 24×4=
2.(演示课件)
教师提问:(1)谁能根据电脑演示的过程编一道应用题?
(2)怎样解答?
(3)在30×3=90(个)这个乘法算式中30、3、90各叫什么?
教师板书:因数×因数=积.
3.教师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有关乘法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有关乘法的知识.(板书课题:)
指导探索,学习新知
1.改编题目,导出新知
教师提问:
(1)根据刚才的题目,不改变题意,改变题目的问题和条件谁能编出一道应用题?
(2)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90÷3=30(个) 90÷30=3(盘))
(3)为什么用出除法计算?(求每份数或份数,所以用除法)
(4)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两个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和商分别是原来乘法算式中的哪个量?你能说出乘法中求一个因数的关系式吗?
(教师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出示一道乘法竖式计算题
128×59=7552
128
×59
1152
640
7552
提问:我们怎样知道这道题的对与错?(验算)
可以怎样验算?请你动手自己选择方法进行验算.
教师提问: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有什么用途呢?
教师小结:可以进行乘法的验算.
3.应用关系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1)出示例2: 求 ×6=96中的未知数 .
教师提问:看到这个题目谁自己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板书: ×6=96
=96÷6
=16
教师提问:根据什么确定用除法计算呢?
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我们就可以确定求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2)出示例3: 35与什么数相乘得420?
教师讲解:我们可以把题目中的什么数看成什么?(未知数 )
教师板书:设要求的数是 .
35× =42O
=420÷35
=12
教师小结:象这样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时,我们应用什么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巩固练习
1.出示表格,请学生填空,并说出解题根据.
因 数
30
16
因 数
20
6
积
90
96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25×( )=300 104×( )=22360
( )×28=1288 ( )×230=59800
3.如果a×b×c=120,b×c=24,那么a是( ).
学生回答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4.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改正过来.
① ×48=48 ② ×36=3636
=48×48 =3636÷36
=2304 =11
课后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节:注意生活中的有些实际问题,就可以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
五、课后作业
1.求未知数 .
×6=156 61× =488 ×59=118
×18=180 468× =468 47× =4747
×76=304 70× =350 +893=1786
2.(1)46同什么数相乘得1610?
(2)什么数乘58得4292?
(3)一个数的65倍是5460,求这个数.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乘、除法的基础上,概括出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本节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利用三道有联系的题,由学生分别列出算式,把第(2)、(3)题分别与第(1)题比较,引导学生分别总结出关系式,再引导学生找出第(2)、(3)题的共同点,归纳出一个求因数的关系式。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第二层次,利用,来验算乘法,使学生掌握两种验算乘法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三层次,利用,求未知数x。由于有求加法、减法未知数的基础,学生对书写格式比较清楚,因此,采用试算的方法,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探究活动
讨论会
活动目的
1.使学生学会寻找规律进行解题.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讨论题目
2×99=198
3×99=297
4×99=396
5×99=?
6×99=?
7×99=?
8×99=?
9×99=?
讨论过程
1.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出示讨论题目.
2.学生根据前三个算式找出规律,可自由发言.
思路分析
通过观察2×99=198,3×99=297,4×99=396,可以得到一个规律,2×9=18,3×9=27,4×9=36……在18当中加入一个9,它就是2×99的积198,在27当中加入一个9就是3×99的乘积.以此类推所以5×99=495.6×99=594,7×99=6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