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隧道的开挖支护方法
[内容摘要]:对的常用方法进行了详述,本文对隧道Ⅳ类、Ⅴ类围岩开挖施工中的进、出洞方案、地质预报、开挖爆破、锚喷支护、防渗漏处理、二衬施工、量测等重要控制工序的阐述,着重介绍了隧道几种稳定开挖面的施工方法,
[关键词]隧道 围岩类别 开挖 支护
1.工程概况
分水岭隧道是地处平顶山段与南阳段分界点,隧道围岩主要为Ⅳ、Ⅴ类两种。其中南阳段左线长445.093米,右线长430.353米,出口段左线LK1+160~LK1+295段,长度135m;右线RK1+040~RK1+285段,长度245m;围岩定级为Ⅴ级,围岩为第四系残坡积亚砂土混碎石和元古代全~强风化混合花岗岩,岩体主要结构面为风化裂隙,节理和层面裂隙,发育间距0.1~0.3m,多张开,内有泥质、岩屑充填,结合差,呈碎石状散体结构岩体,极破碎岩体。洞身段左线LK0+849.907~LK1+160段,长度310.093m;右线RK0+854.647~RK1+040段,长度185.353m;围岩定级为Ⅳ级,围岩为元古代强~弱风化混合花岗岩。主要结构面为剪切裂隙,发育间距0.2~0.4m,多闭和,部分微张,结合程度一般,呈碎裂结构岩体,属较破碎岩体,自稳能力差,短期内易发生松动变形。
分水岭隧道隧址区地貌形态为中度剥蚀切割的低山区,总体地势北高南低。纵向地形中间高,两端低,中部为一冲沟。地面标高介于483.40~510.00m之间,相对高差37m。隧道左行线最大埋深55m,隧道右行线最大埋深22.5m,属浅埋式短隧道。隧址区仅于进出口两侧发育有冲沟,无常年性地表水系分布,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简单。根据区内气象站资料,区内年最大降雨量达1542.9㎜,最小降雨量391.3㎜,秋季多连阴雨。这样的降雨强度和时间分布特点,加之隧址区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对地下水的补给有利,Ⅴ级围岩段,尤在雨季施工开挖,洞室可能会有点滴壮出水或涌流状出水,对洞口边坡和围岩的稳定性不利。
根据围岩类别不同,采用不同的初期支护方式和二次衬砌,不设明洞;暗洞衬砌结构按新奥法原理,采用复合式结构形式,初期支护以锚杆、钢拱架和钢筋网喷砼组成联合支护体系,二次衬砌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分水岭隧道衬砌支护参数表
初期支护 围岩类型 衬砌长度 锚杆 Ф22长3.0m Ⅳ 485.446 (1.0×1.0m) Ф25长3.5m Ⅴ 390 (0.75×1.0m) 2.隧道开挖对围岩自承体系影响的基本理论
26cm 间距0.75m 18cm 距1.0m 20a号工字钢拱架喷砼 钢拱架 15×15格栅钢架间二次衬砌 拱圈 仰拱 40cm 40cm 45cm 50cm 目前,部分学者提出,隧道开挖是个4维问题:三维空间十时间,而隧道围岩中的自承体系也是在这个四维的条件下形成的,在隧道开控后,围岩稳定状态将随支护状态而变化,随时间而发展。
隧道的开挖是在三维空间中实现的,开挖面前方一定距离外,岩体即已开始变形,在较好的岩体中(Ⅰ类、Ⅱ类、Ⅲ类),这距离可能在l—2倍洞径之外;在软弱围岩(Ⅳ类、Ⅴ类、Ⅵ类),则可能在3—5倍洞径之外。这变形是自承体系形成的基础,由于有这变形基础,洞室开挖后围岩中才可能形成自承体系。专家认为,开挖面前方岩体沿隧道切向的应力增高,使岩体在隧道切向和径向发生压性变形,而周围岩体的约束使沿隧道径向也发生压性变形,这种应力和变形使岩体向自由空间方向位移,自由空间有两个,一个是开挖面,另一个是地面。
自承体系的范围由许多因素决定,岩体的强度是一个重要因素。岩石隧道围岩的自承体系常仅几米宽,在土质隧道中则可能宽达20~30m。开挖方法,隧道洞形,支护形式和及时与否等,都会影响自承体系的范围。自承体系稳定,隧道的变形才能停止。而松弛带的岩体稳定,变形不再发展,是整个自承体系稳定的前题。可以将包括支护在内的整个自承体系看作一个承载结构,它朝向岩体的外缘的原岩应力对它的作用可看作是它的外荷。
最外层的松弛带岩体无论是沿切向还是径向都发生了张性变形,实际上可以分为两层,即最外面靠近临空面的部分,岩体受爆破、施工、自重影响,变形最严重;靠里的一部分,则主要是受应力解除影响的变形。松弛带岩体在隧道刚开始时并未松动,除局部或特殊情况外还是自稳的。而压密区的岩体,是在三维空间中受压缩的。在有围压情况下,岩体强度远大于单轴抗压强度。因此,压密区岩体有很高的强度,形成一个厚壁圆桶,或很厚的岩拱,与原岩应力相平衡或承载原岩压力。压密区通过过渡带受松弛带的支护,如果松弛带不破坏,不发展,压密区就会渐趋完善,保护岩体整体稳定。
松弛带、过渡带、压密区,广义的加上支护,形成一个围岩自承体系。
图1 某隧道围岩自承体系示意图
3.稳定开挖面的几种方法的原理及运用 3.1、预支护方法
3.1.1方法原理:通过采用安装锚杆、小钢管、管棚等形成对前方围岩的预支护(预锚固)或通过对隧道开挖面及围岩预注浆加固,及时保护松弛带,随着对岩体径向和切向变形的约束,松弛带就可能情况改善,张性变形减少,松弛带缩小,过渡带成为压密区的一部分,压密区扩大并均匀化,最后达到稳定,在提前形成的围岩稳定区(锚固圈)的保护下,进行开挖、装、出渣和衬砌等施工。
3.1.2超前锚杆或超前小钢管预支护方法 1、组成及适用性
超前锚杆或超前小钢管预支护方法是沿隧道开挖轮廓线,以稍大的外插角,向开挖面前方安装锚杆或小钢管,形成对前方围岩的预支护,适用于围岩应力较小、地下水较少、岩体软弱破碎、开挖面有可能坍塌的隧道中,超前锚杆宜采用早强砂浆锚杆,以便及早发挥超前支护的作用。
2、超前锚杆或超前小钢管施工要点
a、超前锚杆或超前小钢管施工时,根据地质预报资料,在拱部、必要是在边墙局部设置。 b、超前锚杆或超前小钢管纵向两排水平投影,搭接长度不小于1米。
c、超前锚杆或超前小钢管支护,宜和钢拱架支撑配合使用,并从钢拱架腹部穿过,特殊情况下可以钢拱架底部或顶部穿出。
d、施工外插角为5-10,长度大于循环进尺,一般为3-5米,钢管顶入钻孔长度不小于小钢管长度90%。
e、超前小钢管应平直,尾部焊箍,顶部为尖锥形状。
f、超前锚杆或超前小钢管尾端,应置钢拱架腹部或焊接在系统锚杆尾部的环向钢筋。 3、分水岭隧道超前锚杆或超前小钢管使用
分水岭隧道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自稳能力差, Ⅴ类设计采用超前锚杆,主要参数见下表:
分水岭隧道超前锚杆或超前小钢管设计参数
锚杆直径围岩类别 (mm) Ⅴ类 Ф22 径(mm) 4.3 小钢管直长度(m) (cm) 40 锚杆 10 小钢管 环向间距外插角(°) 3.1.3超前管棚预支护方法 1、组成及适用性
超前管棚预支护方法是沿隧道开挖轮廓线,以较小的外插角,向开挖面前方钢管或钢插板构成,形成对前方围岩的预支护,适用于特殊地段,如在破碎岩体、塌方体、砂土质地层、强膨胀性地层、强流变性地层、裂隙发育地层、断层破碎带、浅埋偏压等隧道,目前,我国公路隧道在进洞时基本采用大管棚(长管棚)预支护方法。 2、超前管棚预支护施工要点
a、管棚钻孔孔径比钢管设计直径大2cm~3cm。 b、超前管棚纵向两组间应有不小于1. 5米搭接长度。 c、管棚施工外插角为1°-2°。
d、钢管分段连接采用丝扣连接,丝扣长度不小于15cm。 3、分水岭隧道超前管棚预支护的使用
分水岭隧道Ⅴ级围岩进洞口段设计采用φ89超前管棚,管棚长度20m,环向间距40cm,外插角(α)2°,施工方法如下:进洞之前先进行2m长的护拱(俗称套拱)施工,套拱砼内予埋I14钢拱架四榀,并在钢拱架背部焊接孔口管(ф127),便于今后ф108管棚施工作定位用,确保管棚位置、角度的准确。采用卧式潜孔钻机进行ф108大管棚打眼,管棚环向间距40cm,纵向平行于线路中线,外插角3度,钢管采用每段3m、6m的Φ108×6热轧无缝钢管,以长15cm的丝扣连接。钢管上打梅花型孔洞(俗称钢花管),钢花管送入孔内后即行注浆,水泥浆液的水灰比为1:1,注浆初压0.5~1Mpa,终压2Mpa。
3.1.4超前小导管注浆预支护方法 1、组成及适用性
超前小导管是在进行初喷封闭后的开挖面及开挖面5米范围内,沿开挖外轮廓线向前以一定的外插角,打入管壁带小孔的小导管,并以一定压力向管内压入水泥浆,水泥浆起胶结作用,待浆液硬化后,开挖面周围岩体得到预加固。超前小导管注浆采用φ32、φ40、φ50焊接钢管或无缝钢管,长度为3~5米,采用水泥砂浆或水泥水玻璃浆液。超前小导管适用于自稳时间很短的砂层、砂卵(砾)石层、断层破碎带、软弱围岩浅埋段、处理塌方地段、地下水较多的软弱破碎围岩、裂隙发育较强围岩中。 2、超前小导管注浆预支护施工要点
a、小导管外径根据设计及钻孔直径选择,外径一般比钻孔直径小2cm,管壁按照设计要求交错钻眼,如没有设计,一般每隔10~20cm,眼孔直径不小于6mm。 b、超前小导管纵向两组间应有不小于1米搭接长度。 c、小导管施工外插角为10°-30°。
d、小导管插入钻孔后应外露一定长度,以便连接注浆管,同时采用浓度40°Be水玻璃拌52.5水泥的塑胶泥将导管周围孔壁封堵密实。
e、小导管注浆配合比应根据现场试验确定,水泥浆水灰比为0.8:1~1:1,注水玻璃浆液水灰比为0.8:1~1.5:1,注浆压力为0.5~1.0MPa,注浆完成后,视浆液种类4h(水泥水玻璃)~8h(水泥浆)后方能开挖,开挖时,保留1.5~2.0米的止浆墙,防止下一次孔口跑浆。 f、超前小导管注浆应先注内圈孔,后注外圈孔;先注无水孔,后注有水孔;从拱顶顺序对称向下进行。
g、注浆结束后,根据一定数量的钻孔检查或用声波探测仪检查注浆效果,如未满足要求,应进行补注。
3、分水岭隧道中超前小导管注浆预支护的使用
分水岭隧道Ⅴ级围岩中,采用Ф50*4超前小导管,长5m,环向间距35cm,前后两排小导管应搭接1.174m,外插角10度。φ50超前小导管注浆孔间距设计为10cm,端头0.5m没有注浆孔,施工采用KBY-50/70双液注浆泵注浆,浆液采用HJ1-352型砂浆搅拌机拌和,注浆为水泥浆,注浆自下而上进行。
小导管施工工艺流程图
封闭工作面 机具设备检 修 拌浆 是 压水 是 检准备工作 安设小导管 连接管路 及封闭孔口 查达 否 否 到制作小导管 钻孔 要 3.2、留核心土及喷射混凝土方法 3.2.1留核心土方法
求 注浆 压力流量达到要求 结束 原理:隧道开挖后,最靠内的岩体成为松弛带,在一定深度,开挖面前方岩体已经发生的沿隧道切向的压性变形仍然存在,它们处于三维应力状态下,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围岩不发生整体破坏,对上弧形导坑留一定长度的核心土,降低开挖面临空高度,减缓开挖面的坡面角定,抵抗开挖面的下滑和塌方。
运用:根据地质情况,分水岭隧道Ⅴ级围岩采用正台阶分部扇形开挖法,IV级围岩采用长台阶开挖法,确保隧道开挖稳定。 3.2.2喷射混凝土封闭作业面方法
原理:从围岩中自承体系这个角度出发,使松弛带岩体得到保护和加固,至少使它不发生松动和恶化,就可通过松弛带岩体对压密区给以保护,使岩体,尤其是压密区岩体通过变形自我调整达到最佳状态,最后达到稳定。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的支护可以不一定要求深入到压密区或未受扰动的岩体,而可着眼于加固松弛带岩体,甚至可主要加固松弛带最内层变形最剧烈的那部分岩体。采用喷射混凝土封闭的作业面,就是可以使被封闭的围岩和开挖面前方的岩体的含水量不变,能使开挖面岩体强度和稳定性不会产生明显的降低;同时由于混凝土封闭,开挖面不与隧道内潮湿的气体接触,可以减缓岩土体风化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加固松弛带最内层变形最剧烈的那部分岩体。
运用:分水岭隧道采用5cm的喷射混凝土及时对开挖挖面进行初喷,为开挖面稳定和后续工序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4.结束语
分水岭隧道南阳段通过采用几种稳定开挖的方法,很好地保证了隧道的稳定,在开挖施工
过程中未出现大面积塌方事故,确保了施工质量和进度。值得注意的是,隧道施工是一个动态控制的过程,开挖面的稳定必须和实际的地形、地质、开挖方法、隧道洞形、支护形式和及时与否等多种情况相关,我们在隧道施工中必须做好监控量测工作,以便及时加强和调整稳定开挖面的方法,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