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石钟山记》练习

2022-12-29 来源:趣尚旅游网


《石钟山记》练习

1.下列加粗词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有人 敲击] A.微风鼓浪 鼓:振动 扣而聆之 扣:敲,敲打 ..B.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 是说也 是:这,这个 ..

C.或曰此鹳鹤也 或:也许 有人 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考:考察 敲击 ..D.下临深潭 临:对着 殆与余同 殆:大概 ..

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B、D ] A.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下 终究 B.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动词坚持到最后 ..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死,去世 D.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动词坚持到最后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所给例句中加粗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A] 语气词或 兼词(罗嗦) .

A.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B.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C.焉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 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崆焉 ..4.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

A.然是说也,余常疑之 然而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有穴窈然 D.杂然相许 ……的样子 ..

5.下列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 A.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因果 ...B.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顺承 余固笑而不信也 并列 ..C.吾询询而起 【小心翼翼地起来】修饰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顺承 ..D.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顺承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勃之陋也并列 ..6.下列各句加粗的词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C]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

C.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n-v 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

7.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A ]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语后置 B.古之人不余欺也宾前

C.时人莫之许也 宾前 D.句读之不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前 8.与“得双石于潭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B]状后

A.今以钟罄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 C.古之人不余欺也 宾前 D.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9.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它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C ]

A.彼且恶乎待哉宾前 B.古之人不余欺也宾前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语后置 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宾前 10.下列各句中,与“磔磔云霄间”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D 省略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宾前 B.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状后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判断 D.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11.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苏轼,北宋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卒谥文忠。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作品集。

B.苏轼是北宋文坛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其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在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多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C.苏轼在散文上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在词坛上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1

D.苏轼被后人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是主要代表作品。【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韩文公倡导的文风使从东汉到隋代已经衰败了八代的文风重又振作起来,他提倡的儒家道统拯救了沉溺于佛老思想的天下人心,他的忠谏触犯皇帝使之大怒,而他的智勇却胜过了三军的统帅

“文起八代之衰”,这句话是苏轼对韩愈的赞誉,从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其文学成就看,并非过誉之辞。 “八代”指的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几个朝代正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另外,还可从虚的角度理解“八代”,即很长时间。“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从骈文的发展看,这一描述虽不乏主观色彩,但还是很准确的。因为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内容场合,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向了形式主义歧途;内容上大多风花雪月,儿女情态,无病呻吟,趋于堕落。

到了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使这种散文逐渐代替了此前的骈文,并持续千百年。在这场运动中,韩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没的,并且以卓越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散文的历史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所以,素来不轻易称许别人的苏轼也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作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赞誉。

后来,由于古文运动成功,散文得到发扬光大,便取代了骈文地位。而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散文系统因之建立,成为后人不可动摇的典范。】 12.下列各句按其活用加以分类,全出现名词作状语的一组是:( )(4分) ①大石侧立千尺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 ④徐而察之

⑤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⑥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⑦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⑧骊山北构而西折 ⑨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⑩天下云集响应

A.①③⑤⑦⑨⑩ B.①②③⑤⑧⑩ C.①②④⑤⑧⑩ D.②④⑥⑧⑨⑩ 阅读唐代李渤《辨石钟山记》,完成文后各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水经注》上面说:“洞庭湖的出口处,有山名石钟山。”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声音响亮好像是大钟一般,于是授予它这个称呼。有幽栖者(隐居的人,即李渤自称),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临时住宿)于南隅,忽遇双石,欹(倾斜)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有隐居的人,在湖东钓鱼,沿着水流走到尽头(到了)这个地方。于是登岩过岭,穿越石洞,探访它的遗迹。在南隅临时住宿,忽然发现两块石头,横斜在水潭边上,影子倒映在水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向住在水边的人询问(原因),才说:“这就是石钟啊,有铜铁一样奇异的声音啊。”敲打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含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响声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如果不是潭水滋润了这座山,这座山又蕴涵了它的精气。潭水和山峰蕴含的精气联合起来凝结成美好的气质,生发成为至纯至美的灵异之物。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怎么能够产出这种奇异的石头呢?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郦道元字)之论,则濒(濒临)流(水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李渤号)记。

于是知道山依然因袭石头而得名,这是一种陈旧的说法了。依照郦道元的说法,那么濒临水流众多的山峰,都可以用这个名字来称呼它。姑且修订过去的错误说法,以留给将来的人。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 13.解释加点的词。

(1)山涵其英( 蕴含 ) (2)山仍石名( 因袭 ) ..

(3)安能产兹奇石乎( 这 ) (4)濒流庶峰( 众多 )庶竭驽钝(希望竭尽自己的微薄才力)。 ..14.与“乃知山仍石名”中“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 D)。

A. 有仙则名 B.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 名微而众寡 D. 而此独以钟名

2

西晋陈寿《隆中对》,原文选段: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译文: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

15.“询诸水滨”的意思是( D )

A. 问那个住水滨的人。 B. 问众多水滨的人。

C. 在各个水滨处询问。 D. 向住在水滨的人询问原因。 16.“聊刊前谬,留遗将来”的意思是(C )

A. 姑且修订过去的错误说法,以留给将来的人。 B. 姑且刊载过去的错误说法,以留给后来人。 C. 姑且修订过去的错误说法,以留给后来人。 D. 姑且刊载过去的错误说法,以留给将来的人。 阅读清代俞樾的文章,回答问题:

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苏轼的《石钟山记》感叹郦元和李渤的简陋,至今游览石钟山的人,都认为他的话是对的。余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我的亲家公彭彭雪琴侍郎,在江西呆的时间最久,(他)对我说:湖口县有两座钟山,一座在城西,在鄱阳湖边上,叫做上钟山;一座在城东,面临大江,叫做下钟山。下钟山就是苏轼(游览)作记的地方。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吰镗鞳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但是苏轼说山石与风水相吞吐,发出了声音像音乐声,这个恐怕不是这样。天下水中之山有很多,但凡有罅隙,风和水相遭遇,都有噌吰镗鞳的声音,为什么独这山(石钟山)是这样(命名)呢?我久住在湖口,每到了冬天水面落下,则山下有像门一样的洞出现。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着,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进去洞里,里面透漏玲珑,钟乳石像天花散漫一样,垂垂状好像要落地。小路蜿蜒曲折,像龙一样。峭壁上都粘着枯蛤,就像鳞甲似的。洞中宽敞,左右可以通向旁别(的洞穴),可以容纳千人。最上层就昏沉黑暗不可辨别。点着蜡烛攀登,地势平坦,气也温和,蝙蝠大得像扇子,蝙蝠的干燥粪便积累了一尺多。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旁别又有小洞,像蛇一样行走着进入,又变得宽广,可以容纳三个人坐下。石壁上刻着“丹房”两个字,而且有很多小诗,语句都很好。比如写着:“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写着:“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俞樾《春在堂笔记》卷七)

【没有年代姓名,不知道是什么人所作的。因为全山都是空的,就像用钟覆盖着地面一样,所以得到钟这个(山)名。上钟山也是中空的。这两座山(的命名)应该以形状而论,不应该以声音来说。苏轼当天,就像从门口过而没有进去一样。】

1.对下列“然”字用法异同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B)

①皆以坡语为然 正确,对 ②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可是

③此恐不然正确,对 ④何独兹山为然乎这样 ⑤俨然鳞甲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A.①③相同,②④⑤也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⑤不同 C.①③不同,②④⑤也不同 D.①③不同,②④⑤相同 ①③正确,对;②可是;④这样;⑤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

然而苏东坡说山石与风水相搏击发出了音乐般的声音,这个说法恐怕不对。 (2) 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

3

墙壁上刻有“丹房”二字,并且有许多小诗,语句读了都令人感到惊喜。 3.文中有一句话指出了苏轼考察石钟山不深入的原因,请写出来。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答案】文章最后一句指出了东坡的不足:“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人其室也。” 4.苏轼与本文作者是如何推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请简要分析。

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两篇文章的比较概括。

【答案】苏东坡认为“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是从声音来推论命名的;

作者认为“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是以形来命名的。

、二、阅读下文,完成l~3题。

(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隐居的人),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临时住宿)于南隅,忽遇双石,欹(qī,倾斜的意思)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的人),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歇(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这)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归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流庶(众多)峰,皆可以斯(这,指“石钟”)名贯之。聊刊(修订)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

(李渤《辨石钟山记》)

(乙)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

(选自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

【山的每一片草木,每一块石头,我都作了仔细的观查。上钟岩与下钟岩的下面都有山洞,大小可以容纳数百人,里面深邃走不到尽头,形状像倒扣的钟.彭

侍郎玉麟子在石钟山的顶子上建立了昭忠祠,才知道原来石钟山是因为它的形状才有这个说法的,并不是因为它的声音.洞的形状如同倒下的钟,侍郎彭玉麟在山顶

上建立了昭忠祠。所以我知道了,石钟山是以山的形状命名的,不是以它的声音命名。郦元、苏氏(这是两个人,代指谁,记不住了)所说的,都不是事实阿!】

1.甲文中的“幽栖者”“白鹿先生”与李渤三者是什么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答案】三者同属一个人。“幽栖者”是李渤的自称,“白鹿先生”是号。 2.甲文中“有铜铁之异焉”一句的意思是( A ) A.有铜铁一样奇异的声音啊 B.有铜铁那样的特异用途啊 C.与铜铁铸成的不同啊 D.奇异得像铜铁啊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结合语境看,该句是李渤推论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故“异”是指“奇异的声音”。

3.按下列问题要求用有关原文回答。

①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结论是什么? ①李渤的结论是:“山乃石名。”

②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何态度,在甲文中他是怎样表明这种态度的?

否定态度;“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

③苏轼在《石钟山记》一文中怎样表明他对李渤观点的怀疑的?(用课文原文回答)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④曾国藩关于石钟山命名原由的观点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

答:观点是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

根据是 形如覆钟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