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2021-07-19 来源:趣尚旅游网
2007年第4期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99

  【教育与心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王培臣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高校不容忽视的问题。应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有利条件,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7)04-0099-02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成员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重,社会上心理疾病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大学生作为一个担负着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其面临的心理压力明显高于社会上其他成员。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显示,20.33%~25.63%的在校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近年来,大学生中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休学、退学事件也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很严重。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工作决不能忘记或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积极向上,奋发图强,能自觉将个人的努力与奋斗融入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的宏图伟业中,这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但是,由于我们的社会目前处于转型期,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对处于青春期、社会阅历尚浅的大学生必定产生较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高校管理体制的变革,大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重,因心理问题走上极端的大学生数量也呈上升趋势。这说明部分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不能适应社会的剧烈变革。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心理困惑,一小部分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果加以归纳,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没有紧迫感,有些大学生将宝贵时间浪费在上网聊天和打游戏上,导致学习成绩不佳,进而产生考试焦虑和厌学情绪。第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基本的交往技巧和方法,在大学生活里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最基本的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影响到自身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状况。第三,抑郁心理。大学里强手如云,有些大学生不善于与别人做比较,总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做比较,觉得事事不如人,进而产生自卑心理和抑郁心理。第四,就业心理困惑。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缺乏对形势和自身能力的准确判断,结果导致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最后由于心理失衡而引起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由来自于社会、学校、家庭的各种压力直接造成的。由于大学生的文化层次较高,大学生自我关注和人生目标的定位也较高,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自然比普通社会成员要大,其压力的来源也比普通社会成员要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一是来自社会竞争的压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项改革深入发展,使大学生面临着各种竞争的压力。如毕业分配制度和就业制度的变化,使大学生受到强烈的冲击,加之正在进行的人事制度改革,失业人数

*收稿日期:2007-03-13

作者简介:王培臣(1977—),男,河南新乡人,河南科技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100

王培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第4期

的增多,以及在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等,均使大学生感到迷茫和困惑,从而产生极大的失落感。二是由于信息矛盾引起的认知问题。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各方面的信息铺天盖地地涌来,且纷繁复杂,良莠不齐,而大学生由于思想还不够成熟,社会经验还不够丰富,导致对信息的辨别和处理能力不强,使理论和现实之间产生巨大的矛盾,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第二,校园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活是独立但又是集体式的生活,它要求大学生们既要做到生活自理,又要有团队精神。但由于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节的方法,以提高大学生关心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引导他们开展自发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利用其各类人才密集的优势,积极给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指导他们处理好适应环境与自身发展、学习成才、交友恋爱、求职择业、情绪调控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得到消除心理问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不少大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不习惯过集体生活,从而对大学生活产生很大的不适应,普遍感到孤独、焦虑和压抑。再加上大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这往往使那些只有书本知识,缺乏应变能力的大学生遇到更多困难,从而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感。大学校园属于人群密集型场所,大学生也面临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也不尽相同,其习惯和个性的差异显得非常突出,这些都容易导致人际间的摩擦和冲突。有些学生缺乏交往的技巧和能力,不能妥善处理这些冲突,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焦虑,影响到心理健康。

第三,家庭环境的影响。一是父母期望值过高的压力。当今社会,家长们渴望子女成才的心理比较迫切。父母的强烈期望,如果处理得好,可成为大学生们勤奋学习的动力;如果处理得不好,也会成为大学生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二是经济困难的压力。在经济转轨时期,由于城乡差别以及社会分配的不公平而产生的收入悬殊问题在高校学生中也表现出来,有些贫困生除了参与学业竞争外,还得承受因高额学费和生活开支而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压力,这使他们所承受的心理负担远远超过其他同学,极易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和行为上的偏差。

三、高校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有效应对不良情绪,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开展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高校应当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各个具体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其能够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高校要积极利用各种媒体,例如广播、学报、网络等,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介绍各种心理调

题、健康成才的目的。

第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外部条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它可以使大学生感到轻松愉悦、民主和谐,保持良好的心态,使他们有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良好的校园文化应包括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便形成一种和谐、奋进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大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影响之中,促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

第四,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由于种种因素,现代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基本上是书本上的知识,对社会实际缺乏了解。因此,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要改变这种状况,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他们服务社会、振兴国家的责任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对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辨别是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五,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以课堂教学为渠道和环节外,还应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高校应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队伍,除配备一定数量的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的专职人员外,还可聘请一些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热心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兼职做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还要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程度的不同,建立详细而准确的心理档案库,这样可以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实施监控,最大限度地防止这些学生心理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参考文献:

[1]王 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5.

[2]王祖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3]潘懋元.高等教育学(上册)[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

社,1984.[4]燕国材.关于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

199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