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环境影响的研究

2024-01-12 来源:趣尚旅游网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邓小平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改革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所有方面和环节,中国要谋求发展,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改革开放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改革开放 政治 经济 社会环境

Abstract

Since reforming and opening, China's social environment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Deng Xiaoping pointed out: \"the reform is a comprehensive reform, including the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and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s in all other areas. Reform of

production relations and superstructure of all aspects and links, is the social economy, poli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cultural system reform.Open two things: internal open and open to the outside world .Open to the outside world is not only on the western open, but open to all countries of the world, for all types of open county.China

should seek development, \"must boldly absorb and draw lessons from all advanced achievements of human civilizations, absorb and draw lessons from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including the developed capitalist countries, all reflect the laws governing modern socialized production of advanced mode of operation, management method\".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China's a far reaching a

impact

Key word:Reform

Social environment

and Opening-up Politics Economics

目录

1. 改革开放对我国社会环境的正面影响-------------------------------4

1.1对政治的影响------------------------------------------------4 1.2对经济的影响------------------------------------------------5 1.3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6

2. 改革开放对我国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7

2.1 精神文明下降-----------------------------------------------6 2.2 贫富差距加大-----------------------------------------------7 2.3 环境污染加重-----------------------------------------------------------------------8

3. 分析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8

3.1经济分配制度不合理------------------------------------------8 3.2发展策略不健全----------------------------------------------9

4. 应对的措施----------------------------------------------------------------10

4.1治理已出现的问题--------------------------------------------10 4.2完善制度----------------------------------------------------12

5. 结论-------------------------------------------------------------------------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3

2

关于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环境

影响的研究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因此,研究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因素很多,但关键性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始终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二是大胆吸收和借鉴包括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改革开放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都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具体表现在?

一、改革开放对我国社会环境的正面影响

1.对政治的影响

一般地说,政治权威结构有四个层次:法的权威、机构的权威、职位的权威和人格的权威。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中,这四个方面各自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也有所不同。在现代的代议制民主的政体中,法的权威特别是宪法的权威是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的。其次是机构的权威。再其次是职位的和人格的权威。职位权威和人格权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所不同。当一个领导者的人格魅力非常强的时候,人格的权威会高于职位的权威,而在一般情况下,则职位的权威高于人格的权威。在高度集权或全能主义的政体中,权威结构则是另一种情况。在这里,政治领袖的人格权威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次是职位的权威。因为领袖们的人格权威一般也需要通过职位来表现。再其次才是机构的权威和法的权威。法的权威之所以处于最低的地位,是因为法律的制定包括宪法的制定总是在一定机构的主持下实现的,因此这些机构便总会在事实上把自己的地位置于法律的地位之上。这两种典型政体的权威结构,形成了权威结构的两个极端,其它政体的权威结构便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一定位置上。

中国的政治权威结构,在改革开放以前,完全是全能主义的权威结构。毛泽东的人格权威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此相联系的是职位的权威,它仅次于人格权威,并与人格权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再其次是机构的权威,因为机构中的关键的职位是和人格权威结合在一起的,因此一定的职位虽然在机构之内,其权威却又高于机构的权威。而法的权威则处于最低的地位。因为,如果主持制定法律的机构都认为自己的权威比法的权威高,那么,职位权威和人格权威自然就更高于法的权威了。这是一种典型的人治政治的权威结构。 但是,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状况便开始逐渐有所改变。 推动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于文革的结束以及对文革所造成的灾难的反思使中国人民从政治迷信中摆脱了出来。这就使人格权威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其次,政治文化的世俗化过程也推动了这个变化。第三,

3

利益结构的深刻变化使人们的利益追求逐渐超越了意识形态,这样便从根本上拆除了政治迷信的精神基础。第四,政治信息交流的发展,使人们对现代政治的权威结构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大大增强了对政治权威的理性认识,等等。

所有以上的变化归结到一起,就是整个政治控制体系的变化。政治权威结构的变化、决策机制和政府功能的变化是属于政治控制主体结构的变化。而意识形态作用的变化、利益集团产生及其作用、与民主发展相联系的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央与地方关系格局的变化等等,则属于政治控制客体方面的变化。这两方面的变化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向市场经济过渡中政治结构变化的基本状况。但这还只是政治结构总画面的一个方面的问题,而另一方面的问题则是这种变化对原有政治结构的质的规定性究竟改变到什么程度?它们是否已经改变了原有政治结构的质的规定性了呢?我们说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发生这种情况。所有的政治结构的变化基本上说来,仍然是在原有的结构框架之内的变化,基本上并没有改变这一基本框架的质的规定性。

2. 对经济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利用外资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调整国际投资的法律制度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逐步发展和完善。例如,外资法体系已较为完备,特别是自入世后经过系统修订,有关规定与国际基本接轨

新设企业的准入制度,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对外资准入的限制在逐步放松。这主要表现在:(1)外国投资的范围(即禁止、限制、允许或鼓励外国投资的行业或部门)逐步放宽,产业政策更加清晰透明。自1996年后,我国采用国际通行做法,发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随后又根据情况变化不断予以修订,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减少限制类和禁止类项目数量,并将我国政府入世时所承诺开放的领域和比例等内容也列入目录中,提高了外资政策的透明度。(2)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的条件也予以放宽。入世时,外商投资企业法中与WTO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的规定不符的某些要求和限制,如要求扩大产品出口等,均在修改时删除。(3)审批程序也有所改进,如采取分级审批制并逐步扩大地方审批的限额,缩短审批时间,简化审批程序和手续等。

改革开放以来华商企业对华投资的基本测算

投资来源地 港澳 维尔京等自由港 台湾省 东盟五国 其他 合计 累计实际 占全国 使用外资额 比重(%) 2601.2 459.2 417.6 379.3 2367 6224 41.95 7.38 6.74 6.09 37.84 100 计算权重 99% 95% 100% 90% 18-20% 其中华商 投资额 2575.2 436.2 417.6 341.4 超400 4170 占全国 比重(%) 41.53 7.03 6.74 5.51 6.5左右 67 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

4

3.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农村的有土坯房到砖瓦房,到现在各家都盖起了楼房,城镇居民的房子也有拥挤到宽敞舒适. 过去的三十年,在农村,各家各户都是土坯房子,虽然我们这一代都没有住过那样的房子,但是也听家里的长辈说过,就拿我们那里来说吧,我小的时候家里是砖瓦房,也就是三间小屋,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进一步的加快,现在家里已经有人盖起了楼房,有的已经在城市地区买上了房子,现在,又在农村实行新农村的规划,使人们的住所更加整齐划一。而城镇地区呢,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人们原来都居住在一起,又拥挤又不方便,随着一座座楼房的耸起,人们的也都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又宽敞又舒适。不仅这样,家里的家用电器也与日增多,电视,电话,电冰箱,电脑,微波炉,等等各种各样,再也不会担心食物吃不完会换掉,做饭也不会弄得乌烟瘴气。进一步提高了生活水平。 有原来的徒步,推车,到现在的各种出行工具。

过去的三十年中,人们出个远门,不是步行,就是套个马车,经常三五天还不能到达,办事效率也特别低,那个时候如果谁家有一辆自行车,那可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的事。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自行车也逐渐被淘汰了,公路,高速,铁路,航空,还有水运,都逐渐发达起来,出门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想去一个地方,也能很快到达,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办事效率,同时,私家车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也更安全。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变得越来越好,随之,人们的娱乐活动也随之增加,且丰富多样。

在以前,人们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也就是在遇到大丰收的时候,或办喜事的时候,大家在一起闹一阵,舞一阵。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娱乐行业还有第三产业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也就会有精神上的享受,每逢节假日,一家老小,去旅游,去游山玩水,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以前看个电影都是一年难得几回,而现在,都有了个性化的家庭影院,还有现代化的KTV,让你想唱就唱,还有健身房,老年的活动中心,各种娱乐设施应有尽有。同时人们的休闲娱乐时间也越来越多,双休日,五一节,国庆节,端午节,等等各种假期,一年又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休息的。所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娱乐,休闲,发展越来越快。同时也象征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俨然已经成为了一吼动山摇的东方雄狮,发生的历史性的变化都是我们所能体会到的,所以我们更加坚信,未来中国会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指引下继续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会更加美好。改革开放的30年,人民生活水平显著的得到改善,人民生活也更加的丰富多彩,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概括地说,改革开放,我们“改”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直观地考察我们的现实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看,早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已经由过去的“一大二公三纯”、公有制一统天下,改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经济体制看,已经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状态看,已经由封闭和墨守陈规的社会转变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和全面进行改革、越来越活跃的社会;从出发点看,过去建设社会主义,强调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现在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民为本。

5

二、改革开放对我国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1.精神文明的下降

昔日受人可怜和同情的杨白劳,如今腰身一变成为了今日腆着肚子身着西装的小老板,不得不说的是,这全是拖了改革开放的福气,小品种戏院女导演李金英说:“现如今我这演员都下海经商去了,戏都没人演了。”何止戏没人演了,整个社会都变得有些畸型陷入下海经验的狂潮中。回望90年代初的中国,人们追求的是如何成为富人,被缚千年的中国人在得到了解放的特赦令后都变得有些疯狂。他们拼命策划哪个是自己从来没有尝试也不敢尝试的东西。赚钱,使利益最大化成为了时代主题。诚然,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乃至文化融入世界,这一转变带来了巨大收获,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是,一旦融入全球经济,你不仅会受益于它的生机和活力,也会染上它的疾病。小品中欠钱的杨白劳成了实际上的黄世仁而那软弱而可笑的黄世仁成了真正的杨白劳,欠债还钱本事天经地义的事,在那舞台上二人错乱的角色让人看起来发笑,但仔细一想又不禁觉得心惊肉跳,两个人互换的不是一个身份而已,而是一种价值观念。罗圈寨的现象怕只有在中国改革开放后,有些畸型的社会形态中才全出现的特殊现象吧。正是由于过多地融入时间诶的洪流中去,使中国很大程度上地迷失了自我。过多地去接受和吸收西方价值观所导致的必然是消化不良。就像小品中身着马挂的黄宏屈从于身着西装的李源的淫威之下。与其说是黄世仁怕了杨白劳的无赖,不如说是中国文化向西方文化的一种投降。这种经济文化强势攻略从社会各方面都能够深切地表现出来。就拿电影市场来说,中国国产影片票房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落后于进口大片。原因何在?不是进口大片足够好,而是国内电影市场大退怯,不敢做出尝试。当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似乎是一个预告美国式的消费方式所引起的世界性恶果让人们认识到了西方价值观的弊端,不能再一味的盲目从于西方价值观。因此,应该重新审视自我,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及时调整方向才是当务之急。经济学家曾预言,改革开放之于中国绝对是一把双刃剑,在一片叫好声中,经济连年发展的大好景象中容易被蒙蔽了双眼,能够冷静分析自身情况才是中国经济能否继续发展的关键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弊端也就越加明显。小品中的杨白劳之所以像个大爷般地耍无赖而又无所顾忌,黄世仁要装孙子地向杨白劳献媚讨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精神文明高度与经济文明高度脱节所造成的。就像著名的“木桶论”所述,取决一个桶能装多少的不是它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是它最短的那块。精神文明这块板实在太短,无论经济文明再怎样

高,木桶还是只能装一丁点儿水。 改革所带来的精神文明程度底下的问题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面对诸多的问题与弊端,中国能做的挽救措施还有很多,只要敢于去面对这些问题,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小品结尾黄世仁设计让杨白劳画了押,高兴地说自己要拿这个到法院去状告他,让法律来替他解决这个难题,观众也为二人角色正位而长舒一口气,这种隐喻也是对未来中国发展的一种期待吧。

2.贫富差距加大

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邓小平1986年8月19日-21日在天津听取汇报和进行视察的过程中说

6

邓小平在谈到共同富裕时、多次强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逐步”包括两层含义:(一)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过程,需要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二)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实现共同富裕,则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和结果。为避免在此过程中出现两极分化,必须正确处理先富与后富的相互关系,把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三者统一起来。由此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非同时富裕的过程。

收入差距扩大速度快

。199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54元,比1978年增长了16倍,比1990

年增长了2.9倍,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实际分别增长了3.4倍和1.4倍。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16上升为1999年的0.295,上升了13.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幅度高于农村。 失业、下岗职工成为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新构成。高收入群体职业构成显露社会转型期特征 据国家统计局对城镇高收入户的专项调查,目前在我国城镇高收入群体的职业构成中,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比重最大(31.01%),其次为专业技术人员(25.15%);按收入水平看,私营企业经营者最高(2000年上半年人均月收入13445元),职业股民居其次(8491元)。收入前10位的另外8种职业是:社会中介服务人员、导游、股份制企业负责人、三资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IT行业从业人员、个体经营者、工艺美术人员、国有企业负责人等。高收入层的人员结构显示出转型期社会中权利、财富、技能的显要程度同时并存的状况。

3.环境污染加重

改革开放初期至“七五”末期,太原市作为以煤炭、冶金、电力、化工、机械为支柱产业的重工业城市,全市重工业比重相对较高,这种产业结构使当时的太原成为国内污染物排放程度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生态环境受到威胁,整体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根据“五五”期末的监测,太原市大气中二氧化硫均值浓度为0.259毫克/标立方米,总悬浮微粒为0.825毫克/标立方米,降尘为71.77吨/平方公里·月,这一结果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空气污染水平。直到“七五”时期,空气环境的污染程度仍然十分严重(见表1)。

表1 “七五”时期太原市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统计表

单位:毫克/标立方米

年份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一氧化硫 总悬浮微粒 氮氧化物 0.284 0.247 0.270 0.430 0.289 0.939 1.005 1.136 0.830 0.622 0.066 0.056 0.064 0.071 0.076 一氧化碳 3.6 2.4 2.8 3.6 2.8 降 尘 42.03 61.46 65.09 28.56 33.01 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 注:降尘计量单位为吨/平方公里·月

7

从变化趋势上看,“六五”、“七五”时期,一氧化硫、总悬浮微粒、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以及降尘等主要空气质量指标均处于高污染水平波动的状态。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初期至“七五”时期,太原市的空气环境质量面临着巨大压力。

改革开放初期,太原市地面水主要水体汾河水库、晋阳湖及汾河太原段均遭受不同程度污染,其中以汾河太原段最为严重。汾河太原段河水多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全市废水通过20余条沟渠流入汾河,水流清污比1:6,在37项水质监测项目中21项超过Ⅲ类水质标准,整体水质属劣V类(见表2)。

表2 “七五”时期汾河太原段主要污染物监测结果统计表

单位:毫克/升

年份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挥发酚 1.854 0.881 0.453 0.243 0.599 石油类 4.909 13.642 4.811 6.209 4.281 氨氮 7.69 7.39 7.50 14.71 13.75 生化耗氧量 41.98 33.89 10.30 10.65 22.67 化学耗氧量 372.33 395.71 196.01 —— 104.30 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

监测结果表明,汾河太原段“七五”时期各年度均属严重污染水平。汾河太原段以有机污染为特征,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挥发酚、氨氮、生化耗氧量、化学耗氧量等,尤以石油类、挥发酚、氨氮污染最重。晋阳湖水质污染以有机类为主,污染水平属于重污染级以上,水质列于V类。汾河水库受水土流失及乡镇企业影响,水质不稳定,以有机物、重金属污染为主,在全国9大水库中污染程度最为严重。 六五”、“七五”时期,太原市环境噪声污染呈加重趋势,尤其是“七五”的前4年(1986年—1989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由53.2分贝上升到63.7分贝,道路交通噪声由66.8分贝上升到77.6分贝。整个“七五”期间,太原市的环境噪声污染处于比较严重的状态,根据《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和《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区域环境噪声与道路交通噪声的标准值分别是55分贝、70分贝,太原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1986年为53.25分贝,1989年为63.7分贝,1990年为55.7分贝,除1986年外,其余年份均超标,道路交通等效声级平均值1986年为66.8分贝,1988年为75.7分贝,1989年为77.6分贝,1990年为70.9分贝,除1986年外,其余年份也均超标。

太原市是典型的煤烟型污染城市。大气污染源的地理分布以汾河为界形成南北走向的大群体,河东污染源排放明显高于河西,市中心至城南太原铜业公司一带和河西化工区形成两大污染源区,加之相当数量的冬季采暖锅炉和居民生活炉灶仍以煤炭为燃料,巨大的废气排放量给太原的大气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这一时期的废水排放形势也很严峻,从“七五”初期的情况看,全市排放废水约1.9亿吨,其中,工业废水1.3亿吨,随废水排出的污染物为19万吨,废水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太原钢铁公司、河西化工区,工业废水中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比占到全市废水工业源的93%(见表3)。

8

表3 “七五”时期太原市废气、废水排放情况统计表 指标 工业废气排放量 工业粉尘排放量 工业粉尘回收量 废水排放总量 工业废水排放量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 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

总之,改革开放至“七五”末期,太原市环境保护工作正处于由全面准备向付诸实施过渡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从环境质量到污染物排放情况都不容乐观,全市的环境污染已经相当严重。

计量单位 万吨 万吨 万吨/年 万吨/年 万吨/年 1986 7.06 1987 4.72 1988 4.72 1989 4.28 1990 4.21 31.94 16622 11222 3615 万标立方米 7956643 8112162 8070193 8337550 8174004 49.22 29.91 29.91 30.58 19964 19490 19060 17411 13188 12715 12029 11058 4151 —— 3963 3606

三、分析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

1.经济分配制度不合理

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因素,包括: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物价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地区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合理的工资制度造成的工资外收入的升高,寻租规模的扩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税收制度及手段的不完善等等。 要素分配格局及收入来源结构,由我国的所有制结构特征决定,在个人收入分配中要素分配的结构特征是劳动收入主导型的。尽管如此,改革开放后城镇居民收入来源结构仍然发生了显著变化,最为突出的是,劳动收入结构由原来单一的工资收入,拓展到多种劳动收入。在不同要素收入来源中,财产性收入的差距大大高于劳动收入的差距。但由于其占个人收入比重很小,故对总收入差距的贡献度仍然是有限的。在要素收入来源结构中,劳动收入基尼系数对总收入基尼系数的贡献度最高,但与财产收入比较,表现出影响程度相对下降的态势。除劳动收入和资产收入外,要素收入中的知识技能和企业家经营管理的地位有明显上升,对总收入差距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及适度性判断,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激励作用和积极的促动作用是主要的

对消费的影响。从目前城镇不同消费群体的购买力及已拥有的消费品构成看,并未出现如同城乡间由于过大的收入差距而形成的显著的消费断层,消费品的生产结构也并未因此而出现严重的结构失衡等负效应。需要看到的是,如果以某种大宗消费品(如住房)的购买力作为参照系,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状态就表现为大多数人与少数人的差距,不是高低两极收入差距扩大带来的少部分低收入群体购买力低下的问题,而是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整体购买力水平偏低的问题,是中低收入的“大平台”与高收入的“塔尖”的

9

差距问题。问题形成的原因更多的不是缘于切“蛋糕”的方式,而是在于“蛋糕”还不足够大。而对低收入阶层生活质量的影响多属于社会公平性问题。

对投资的影响。一方面,收入差距扩大所带来的金融资产向少数人群积聚的分布格局,加速了金融资产规模的扩大,进而促使直接投资的比重提高,改善了投资结构。另一方面,收入差距扩大造成的金融资产在少数人手中的积聚,客观上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拓宽社会就业渠道,增加经济活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可避免地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如收入差距扩大带来家庭教育投资水平差距的扩大,形成教育投资水平与收入水平间的循环效应,给未来低收入群体的代际延续埋下隐患。

2. 发展策略不健全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公平感下降,尚未超出公众主观承受力范围,调查显示,公众对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观承受力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磨合后开始趋强,关注程度有所下降。通过本课题组对6个城市的民意调查资料的量化分析,显示出我国大多数城市居民对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是不满的,尤其是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群体的主观承受力偏低,但总体上仍未超出承受力范围。收入差距扩大原因的不合理性是影响公众主观承受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对城镇基尼系数及“倒U”拐点的评价:处于较为适度区间,并有一定扩大空间;“拐点”论证缺乏说服力,关于城镇基尼系数的适度性。与部分转型国家比较,我国城镇基尼系数是较低的;与部分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城镇基尼系数处于中等水平。合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影响的判断,可以认为,现阶段城镇基尼系数水平处于较为适度的区间,并在外部条件不再恶化时,仍有一定扩大的空间。2、关于“倒U”拐点的判断。一方面,“倒U”理论是以处于增长初期国家中的传统部门(农业)和现代部门(工业)的劳动力及资金转移形成的某种收入分配规律为依据的。而我国城镇收入差距的变动,有着更为复杂的背景,因此不能简单地套用。另一方面,从实际验证情况看,“倒U”规律并不适用于所有国家。从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轨迹看,也并未呈现出“倒U”的迹象,并且未来还呈现出继续扩大上行的趋势。因此,以“倒U”理论中的拐点为依据,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适度性进行判断,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鉴于基尼系数等指标的局限性,我们认为,收入差距适度性的判断标准可以采用一般与特殊相配套,并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来进行选择。据此,我们可采用基尼系数指标辅以收入分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收入分组收入水平增长率、贫困发生率和贫困距比率等若干辅助指标,作为收入差距适度性判断的参考。

四、应对的措施

1. 治理已出现的问题

环保工作逐步展开,环保策略走向纵深阶段,随着全市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日益加深,政府部门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不断加强,太原市的环保事业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

10

(1)健全体制,重点整治时期

“八五”、“九五”时期,在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太原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在机构建设、法治建设、环保科研、环境整治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尤其是环境整治方面,通过开展改变燃料结构、建设烟尘控制区、治理重点污染源和机动车尾气,完成废水重点限期治理项目工程,建设噪声达标区等一系列重点工作,太原市的环境恶化势态得到了初步控制,在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污染程度实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全市环境质量得到一定程度好转。

(2)完善制度,综合治理时期

到了“十五”时期,太原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机构设置、职责设定、制度建设、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等方面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一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持续实施企业达标升级、蓝天、碧水、生态、净化五大工程,通过深入开展控制结构性污染、工业污染排放稳定达标、遏制扬尘污染、燃料结构调整四项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力度,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太原市的声、气、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环境承载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3)节约优化,绿色转型时期

2006年和2007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前两年,是为实现“十一五”环保工作新跨越打好基础的两年。太原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污染减排工作会议精神,以资源节约优化经济增长,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将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广清洁生产与洁净能源,狠抓源头控制,深化生态建设,以优化结构为目标,深入开展绿色转型工程;以总量控制为目标,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程;以保障群众健康为目标,深入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从而为顺利完成“十一五”环保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实现太原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崭新跨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完善制度

促进经济的适度增长,为社会关系的协调和稳定创造基本条件 积极促进充分就业,从源头上解决社会致贫根源

充分发挥政府再分配调节能力,提高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性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社会安全网

重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质量的提高,改善公民整体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 规范市场秩序,抑制垄断性经营收入和非法收入。(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课题组)

中国要谋求发展,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因此,研究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11

致 谢

改革开放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环境,使我国各方面都得到了快速持续的发展,我们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伟大成就,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1页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

[3] 1979年1月,美国《时代》周刊

[4] 《人民日报》 ( 2008-05-09 第07版 )

[5]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