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17: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3 20:24
汾水村,位于安东卫街道中心地带,隋朝末年开村,清康熙年间定名汾河。村后有岭,名分水岭,村以岭名,后演化为汾水。1964年村庄规划,逐步搬迁至北岭,1984年搬迁完成。2003年,汾水村有568户,2360口人。主要姓氏包括王、张、杨、苏、林等。
安东卫岚山办事处所在地。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为防倭寇骚扰沿海设卫御倭,取保东方平安之意,故名安东卫。1940年,分为安东卫东村、南村、西村、北村4个村,2001年12月,4个村由村改居。东街居,2003年有450户,1587口人。主要姓氏有李、王、张、石、苏、徐等;南街居,2003年有546户,1756口人。主要姓氏有苏、张、王、李、杨等;西街居,2003年有426户,1396口人。主要姓氏有胡、王、法、庞等;北街居,2003年有678户,2106口人。主要姓氏有王、张、刘、李、牟、杜、周、邵、邱等。
贾家湖村,位于安东卫街道西北3公里,清朝顺治年间,贾姓在此居住建村,因村处湖洼地带,故名贾家湖。2003年,贾家湖村有200户,660口人。主要姓氏有吉、李、丁、贾等。
陈家湖村,位于安东卫街道西北2.5公里,清朝顺治年间,陈姓等迁此居住建村,因村处湖洼地带,故名陈家湖。2003年,陈家湖村有210户,680口人。主要姓氏有陈、丁、王、庄、司等。
奎楼村,东依同三高速公路汾水段出入口处。清朝光绪年间,丁姓迁此居住建村,为纪念故居奎楼阁,取名奎楼。2003年,奎楼村有50户,175口人。主要姓氏有丁、徐、孙等。
潘庄一村,位于日照市最南端,绣针河北岸,明朝洪武年间,潘姓迁此居住建村,故名潘庄。1947年,潘庄分出潘庄一村。2003年,潘庄一村有387户,1388口人。主要姓氏有孙、董、刘、滕、窦、王等。
潘庄二村,1947年由潘庄分出潘庄二村。2003年,潘庄二村有372户,1221口人。主要姓氏有周、刘等。
前合庄村,位于安东卫街道西北4公里,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由迟、马、唐三家组成村庄,故称合庄。后因后合庄建立,改称前合庄。2003年,前合庄村有506户,1689口人。主要姓氏有崔、滕、邢、马、唐等。
后合庄村,位于安东卫街道西北5公里,明朝崇祯年间,邢姓由合庄迁出建村,取名后合庄。原有5个自然村,1956年冬北山自然村分出,现由四个自然村组成。2003年,后合庄村有331户,1176口人。村后有占地300亩水库1座,库容量为190万立方米。主要姓氏有邢、赵、刘、代、于、王等。
砚台西村,距安东卫城南1.5公里,圣岚路中段南侧。明朝永乐年间建村,原名南沙。因村东有一座山,形似砚台,故取名砚台山,南沙村位于山西,又名砚台西,后以此名沿用至今。2003年,砚台西村有264户,826口人。主要姓氏有王、卢、张、陈、苏、窦等。
竹园村,位于岚山西路南侧,地处城市规划区西区。明朝洪武年间建村。因村外有大片竹林,故名竹园。1981年11月定名为竹园村。2003年,竹园村有238户,921口人。主要姓氏有周、王、李、张、魏、胡等。
东庄居,明朝建文年间建村,因坐落安东卫东门外,住户尚少,故名东小庄(亦称东门外)。为区别重名村,1981年11月更名卫东庄。2001年由村改居。2003年,东庄居有115户,422口人。主要姓氏有陈、王、常、尹、郑等。
南门外居,建卫时便有住户,至清朝乾隆年间成村,因处在安东卫古城南门边,故名南门外。2001年由村改居。2003年,南门外居有220户,850口人。主要姓氏有苏、王、高、杨等。
东山村,居岚山中路东段,建国前与岚山孟、东庄统称为东门外。民多傍山而居。1962年更名为东山村。2003年,东山村有230户,810口人。主要姓氏有李、王、胡、车、徐等。
北门外居,位于岚山处级机关办公楼后。因地处古城安东卫城北故名北门外。2001年由村改居,2003年,北门外居有402户,1428口人。主要姓氏有王、周、刘、张、苏等。1966年,南茶北移在该村首开先例,被誉为山东省南茶北移第一村。
李家庄子,居清朝乾隆年间,李姓居此建村,故名李家庄子。2001年由村改居。2003年,李家庄子有420户,1528口人,以李姓为主。
蒋家庄子村,位于204国道东1公里处,轿顶山中路北侧。明朝洪武年间,蒋姓迁此居住建村,1964年改名为红星,1981年复称蒋家庄子。2003年,蒋家庄子村有98户,352口人。主要姓氏有苏、石、丁、韩、张等。
荻水村,位于圣岚路南侧,绣针河入海口东侧。明朝洪武年间建村,因村周多水塘,遍生荻草,故名荻水。2003年,荻水村有456户,1506口人。主要姓氏有王、胡、阎、陈等。
苏家庄子,位于玉泉二路西侧。清朝康熙年间,有苏姓迁此居住建村,1958年与竹园村合并,称竹苏大队,1980年又分村自治,仍称苏家庄子。2003年,苏家庄子有105户,450口人。主要姓氏有苏。
张马庄,东依汾水村,南靠绣针河,北靠342省道。清乾隆年间,张姓迁此居住建村,取名为张家庄子,为区别重名村,1981年11月,以本村张、马两姓氏居多,故更名为张马庄。2003年,张马庄有144户,427口人,主要姓氏有:张、马、苏、黄、王、李、曹、杨、胡等。
泉子庙村,位于204国道东侧,342省道北侧。元朝末年建村。明,卫指挥胡谨在此建庙,庙前有常年不涸的水泉称灵泉,此庙名为泉子庙,后村以此命名。1964年四清时改为红卫村。1980年后仍称泉子庙。2003年,泉子庙村有386户,1194口人。主要姓氏有王、于、胡、张等。
仁家村,位于204国道以西,绣针河以北,西临同三高速公路,北靠342省道。明朝洪武年间,任姓迁此居住,建任家村,后演化为仁家村。2003年,仁家村有330户,1100口人。主要姓氏有苏、李、王、康、黄等。
石家庄子居,位于圣岚路中段北侧,万斛路南段以东。明朝洪武年间,石姓迁此居住建村,取名石家庄子。2001年12月撤村改居。2003年,石家庄子居有189户,716口人。主要姓氏有张、左、何、王、石等。
界牌岭村,位于204国道西侧,坪岚铁路以南。南宋建村,因村处岭顶,古时此地为山东与江南交界处,立有界牌,故名界牌岭。2003年,界牌岭村有256户,816口人。主要姓氏有刘、邵、叶、徐、胡等。
车庄村,位于绣针河畔,南与江苏省隔河相望。明朝洪武年间,车姓迁此建村,称车庄村。2003年,车庄村有230户,830口人。主要姓氏有马、李、孙、陈、胡、王等。
岚山孟村,座落于笔架山右,居山多云雾,称岚山孟。2003年,岚山孟村有56户,240口人。主要姓氏有苏、张、赵等。
辛庄子村,清朝顺治年间建村。以立新村之意,取名新庄子,后演化为辛庄子。2003年,辛庄子村有220户,750口人。主要姓氏有邵、侯、李、赵等。
义和村,明朝崇祯年间,有住户散居此处。1934年,迁居一处,取名聚合村。后改称义和村。2003年,义和村有140户,506口人。主要姓氏有臧、陈、滕、付、张、王、董等。
后合庄北山村,清朝咸丰年间,即有住户居此,隶属后合庄村,因三面环山,又南邻后合庄,故名后合庄北山。2003年,后合庄北山村有96户,340口人。主要姓氏有邢、曹、滕、杜、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