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5: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9 11:47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河西布的生产停止了,但其独特的魅力似乎并未完全消失。经过不懈的搜寻,我得以窥见了几件河西布料和制品,它们散发出古朴的韵味:
首先是婴幼儿的衣物,包括一件青蓝色短式面裙——小罩衣,带扣设计十分实用;还有无袖对襟短褂——小棉褂,外层采用“嘬染法”青蓝花布,内里则是格花“逮梭布”,既美观又方便。看到这些土布衣物,大人们都会称赞:“真好看!”
抱被和靠被是为新生儿设计的,它们具有高耸的上部,既保护了婴儿颈部,又便于包裹,充分体现了保暖护体的功能,同样使用了“嘬染法”青蓝花布。
围裙和背衫的设计十分实用,主面为蓝底白图案,背带则是用未经漂染的土布挑花而成,清晰的图案展现了它们的用途。
枕巾则是方筒形枕头的铺垫,采用生白布或漂白布挑花,简单而耐看。河西土布缝制的枕头用品,至今仍有家庭传承使用。
走访中,我还见到了一张老照片,照片中是一位成为曾祖母的河西织布女,怀中抱着穿着河西土布的可爱宝宝,她们共同见证了这种布料的历史。
提到的“挑花”是一种传统绣花工艺,简单而精致,由河西女精心完成。绣花图样通常由少数能画出美丽图案的人绘制,如民国末年至解放初期的书店老板陈银仙,她不仅识字,还擅长描绘花鸟图案。
这些经过精心装饰的布料用品,被人们珍藏,使得河西布制成品得以流传至今。尽管“洋布”的兴起让土布逐渐淡出,但河西布凭借其坚固耐用,成为了时代的记忆。它在云南边地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因“牢”、“经穿”而成为人们的选择,促进了与外界的交流。
河西布不仅连接了本地与外界,还催生了邮政、电信等基础设施的建立,为当地人提供了了解世界的窗口。河西布,虽然已经停产,但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旧时候,在云南省玉溪市的通海县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新兴姑娘、河西布、通海酱油、禄丰醋”,这看似普通的民间传说,但它真实地揭示了当年马帮对沿途经济文化的促进。据马家老人说,他们经常和洋人打交道,并把美国的、德国用于染布工艺的洋靛驮运回来,据说最多的一次曾经驮运了260驮。可见当年在河西这样一个并不发达的小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