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先生,发现了古诗词中最奇妙的一种修辞方式:通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3:04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14小时前

中国古诗词中,有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通感,钱钟书先生发现并详述了这一方式,为古诗创作开辟了新境界。

通感,是一种将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沟通起来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在《通感》一文中深入探讨。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对此进行了详细讲解。

在诗词创作中,通感能够使原本互不相干的感觉相互融合,如颜色与温度、声音与形状、冷暖与重量、气味与体质等。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随处可见,比如范成大的“已觉笙歌无暖热,仍嫌风月太清寒”,风月原本为视觉,却带出了温度的触觉感受;刘驾的“促织灯下吟,灯光冷于水”,灯光是视觉,但同样有温度的感觉。

更复杂的是听觉与视觉的通感。李颀的“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以及韩愈的“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都在诗中巧妙地将听觉与视觉融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贾岛的“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是以声音的尖锐感,激发了读者对视觉形状的联想。

视觉与嗅觉的通感同样令人着迷。如“暗香浮动月黄昏”,“暗”是视觉,“香”是嗅觉,但二者通过“浮动”这一视觉动词联结,展现了香气的轻柔与淡雅。暗香后来成为了一个词牌名,专门咏梅,展现了这一手法的独特魅力。

嗅觉与触觉的通感也多有运用,林逋的“阵阵寒香压麝脐”便是其中之一,通过“压”这一触觉感受,强化了香气的强烈与细腻。这一手法不仅在文学中常见,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情感的深刻理解。

日常生活中,通感也同样存在,如“这个小姑娘笑起来真甜”即是视觉与嗅觉或触觉的融合;“他的嗓音很尖锐”则将听觉与触觉巧妙结合。在欣赏古诗词时,不妨细心品味其中的通感手法,体会诗人细腻的情感与独特的艺术视角。创作时,尝试运用通感,可以为作品增添新颖的色彩与深度。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