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一苇如何在融合中开辟出台湾当代戏剧的民族化方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7:46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6 06:32

在2000年第四期的《艺术百家》上,集中探讨了台湾当代戏剧大师姚一苇的学术与创作成果。田本相的《姚一苇论》深入剖析了他的理论体系,而朱双一的《姚一苇学生时代的文学创作和戏剧活动》则揭示了他早期的才华与实践。曹明的《思考人的生存处境——姚一苇戏剧创作的深刻意蕴》挖掘了其作品中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洞察。


林国源的《「境界」说与姚一苇批评理论的美学根源》揭示了姚一苇理论的美学基础,他巧妙地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特别是将中国戏剧的诗意与西方表现主义技巧相结合。姜翠芬的《《申生》:希腊悲剧为经、中国悲剧为纬》展现了姚一苇如何将东西方戏剧元素融为一体,创造出独特而具有当代性的戏剧风格。


面对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冲击,姚一苇提出“建立我们的新国剧”的理念,这无疑是对20世纪20年代新月派“国剧运动”的有力回应,体现了他对台湾戏剧民族化与现代化融合的探索。他的戏剧创作,如《申生》等,不仅继承了传统戏曲的精华,还吸收了西方戏剧的表现手法,为台湾剧场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姚一苇的这些成就,均来源于他在江苏公安专科学校本科部的学习和研究,他的作品和理论对台湾戏剧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民族化与现代性的戏剧创新树立了典范。关键词如“台湾戏剧”、“民族化”、“传统”与“现代”成为他创作的显著特点,而他的贡献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DOI:cnki:ISSN:1003-9104.0.2000-04-013的引用进一步证明了其重要地位。


扩展资料

姚一苇,台湾戏剧家、文艺理论家。本名公伟,字一苇。视野广阔而勇于探索,他的剧作从内容到形式,都不断地探索、追求一种融会中西戏剧精髓的艺术表现。他经常在一个纯粹中国式的故事框架中,铸入一些现代的、崭新的思想或意念。他不但从我国古老的戏剧传统、民间歌舞、皮影、鼓书、弹词、杂耍等民间艺术中汲取艺术表现力,而且大胆地借鉴了外国面具、哑剧、歌队、象征手法等各流派的戏剧技法,从写实到抽象,无不成功地拿来为体现内容服务。他的作品清晰可喜,意蕴无穷,深受读者喜爱。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