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尚旅游网
重庆有个“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就在南岸区,知道的游客却不多
责编:趣尚旅游网2025-09-06
导读《江畔遗珠》山城多雾,雾里藏着许多故事。我常想,这雾气中大约裹挟着千百年来巴人的叹息,抑或是抗战时文人志士的墨香。重庆便是这般奇妙的所在--两江交汇处,历史与当下在此纠缠不清。这座城,自古便是块硬骨头。公元前十一世纪,巴人便在此凿山为城。江水汤汤,冲刷不去石壁上的古老图腾。后来战火纷飞,它又成了民族的脊梁。记得那年,日寇的铁蹄踏破半壁河山,重庆的防空洞里却传出朗朗书声。文脉不断,国运便不会绝。而今游人如织,多是为那火锅香气与洪崖洞的灯火而来。殊不知在慈云老街深处,藏着一处\"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

《江畔遗珠》

山城多雾,雾里藏着许多故事。我常想,这雾气中大约裹挟着千百年来巴人的叹息,抑或是抗战时文人志士的墨香。重庆便是这般奇妙的所在--两江交汇处,历史与当下在此纠缠不清。

这座城,自古便是块硬骨头。公元前十一世纪,巴人便在此凿山为城。江水汤汤,冲刷不去石壁上的古老图腾。后来战火纷飞,它又成了民族的脊梁。记得那年,日寇的铁蹄踏破半壁河山,重庆的防空洞里却传出朗朗书声。文脉不断,国运便不会绝。

而今游人如织,多是为那火锅香气与洪崖洞的灯火而来。殊不知在慈云老街深处,藏着一处\"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这地方原是安达森洋行的仓库,灰砖小楼隐在黄桷树的荫蔽下,倒像是故意躲着喧嚣。

那年文物南迁,三千多箱珍宝就栖身于此。想那押运的学者们,必是夜不能寐,听着江上汽笛与敌机轰鸣交响。如今展柜里的《快雪时晴帖》摹本,纸页间还沁着当年的潮气。数字展厅用光影重现当年场景,只见一队队挑夫在蜀道上蹒跚,箱笼里装着整个华夏文明的魂魄。

馆中有处复原场景颇耐寻味:昏暗库房里,几个戴圆框眼镜的先生,就着煤油灯校勘典籍。玻璃柜中陈列着他们的日记本,某页写着:\"今日敌机过境,与王兄护《溪山行旅图》入防空洞,画轴太长,险些卡在洞口。\"字迹潦草,想是手抖得厉害。

最妙的是角楼咖啡厅。捧着鎏金盏饮山城沱茶,窗外正对南滨路摩天楼群。历史与现实在此对坐,倒也不觉突兀。邮局里卖着特制明信片,我买了一张印有《千里江山图》局部的,投进仿古邮筒时,听见两个学生争论:\"你说当年要是没保住这些文物......\"\"没有要是!\"另一个斩钉截铁,\"就像歌乐山的竹子,可以压弯,不会折断。\"

临别时暮色已沉,纪念馆亮起暖黄的灯。管理处的老张说,他们正筹备\"夜游博物馆\"项目。\"要让文物活起来。\"他指着正在调试的全息投影,\"看,这是根据记载复原的南迁路线图。\"光影流转间,一条星河般的路线从北平迤逦至重庆,恰与窗外长江里的渔火连成一片。

归途上想起馆里那句题词:\"文脉即国脉\"。重庆这地方,山是骨,江是血,而文化是魂。那些藏在深巷里的记忆,正等着有心的旅人来倾听。愿诸君且行且珍重,在这座城的褶皱里,定能寻得属于自己的文化印记。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