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天,一种叫作“陪爬”的新兴服务在各大名山景区悄然走红。在短视频平台上,搜索“陪爬”关键词,可以看到大量身材健硕的年轻人提供陪伴登山服务,承诺“拍照包出片,情绪价值拉满”。
这项服务价格不菲,日薪高达600-700元,却依然供不应求。26岁小伙靠陪爬年入30万元的报道引发热议,两名女子甚至花费近3万元雇佣24位陪爬员一起登顶泰山。
陪爬服务最早可追溯至2023年4月山东泰安高校学生组建的“陪爬团”。随着“背娃爬泰山”的视频爆火,陪爬逐渐成为假期里的流行选择。
2024年,陪爬甚至登上了《福布斯》副业榜单。从“陪诊”、“陪跑”到“陪爬”,陪伴经济正在快速膨胀。国金证券调研报告显示,到今年年底,我国陪伴经济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0亿元。
在峨眉山,徒步路线超过27公里,海拔高达3079米,对普通游客难度较大。陪爬团队应运而生,目前约有50人从事此类职业,绝大多数为95后和户外运动爱好者。
陪爬服务的核心吸引力在于提供“情绪价值”。一位从业者描述:“我们的工作本质是尽力让游客在登山过程中感到开心与满足,他们为这种情绪体验买单。”
游客选择陪爬的动机多样:有人只为日出打卡或拍照;有人追求仪式感,体验“公主抱”或被背上山的浪漫;有人对长距离台阶心存畏惧,需要心理和体力支持。
客户群体以26至40岁的女性上班族为主,她们有经济能力,客源主要集中在四川、江浙沪、北京、天津、东北等地。
多段视频显示,在峨眉山陡峭的台阶上,男性陪爬队员或拉、或背、或抱,甚至肩扛女性游客爬山,还给对方扇扇子、捏腿放松。这些亲密肢体接触引发了“擦边”质疑。
面对争议,峨眉山陪爬领队杨先生回应称,团队提供“绿色”陪爬服务,主要任务是保障游客安全,教游客应对野生猕猴,不会主动与游客发生肢体接触。
但记者观察到,在部分以户外旅游为主题的社交平台上,仍存在打卡“峨眉山公主抱”的话题。
陪爬行业看似收入丰厚,但实际上充满艰辛。所谓“年入30万”,几乎意味着全年无休、每天都在爬山,现实中月收入一万元左右已属理想状态。
陪爬员一天多次登山,强度远超普通游客,下山尤其伤膝盖。长期高压下,不少新人坚持不住就退出了。
作息紊乱也是常态。高峰时期,陪爬员有时连轴转,白天接单,半夜也带人登山。很多陪爬员的生活就是“不是在爬山,就是在睡觉”。
陪爬行业尚未被纳入官方职业分类,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和监管机制。从业人员良莠不齐,临时加价、爽约、催促游客等问题频现。
更关键的是,若发生纠纷或安全事故,责任归属模糊。泰山门票不含保险,线上团购附带的“游乐险”覆盖有限,因此具备专业急救技能尤为重要。
陪爬服务的兴起反映了旅游消费需求的深刻变化。游客寻求的不仅是体力辅助,还要安全保障、情绪价值和导游导览服务。
然而,这个新兴行业能否健康发展,取决于能否尽快建立规范与标准。只有明确服务边界、加强监管,陪爬才能从“野蛮生长”走向可持续发展,让“情绪价值”真正变得可持续、可被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