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今年出游的人感觉多了,而旅游相关的旅游景区、服务机构和餐饮、酒店商户们却感觉收入比起往年来,要少了不少?
这其中,有一个数据值得关注: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人次32.85亿,同比增长20.6%,国内居民出游花费3.1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
更重要的是,这些旅游花费的增量更多流向了小吃街、博物馆、演唱会,甚至是潮汕英歌舞、安徽鱼灯、湖南赛龙舟等为代表的民俗游以及“苏超”这样的体育赛事,而非传统旅游景区。
对于旅游城市西安来说,当地代表性的文旅标杆——曲江文旅最近公布的2025年半年报显示,营业收入为5.32亿元,同比下降31.0%;归母净利润自去年同期亏损1.87亿元变为亏损1388万元,亏损额有所减少。
在持续多年亏损之后,曲江文旅依然盈利发束,至今仍然有不少专业人士和很多网友都认为,即便曲江文旅这样的龙头旅游企业持续亏损,但因为大唐不夜城等免费旅游景区带来的游客人流量,会反哺餐饮、酒店等其他行业,实际上不能单纯用盈利和非盈利来看待。
然而,可以很现实地看到,传统景区居多的西安,必须打破“门票经济”的围墙思维,从一个“参观点”重塑为一个“体验中心”和“消费场域”。
游客对文化体验的需求不断增加,博物馆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西安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景区可以借鉴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加强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展示。
例如,陕西历史博物馆 2024 年 “五一” 假期接待观众量较 2023 年 “五一” 假期增加了 879.87 万,同比增长 17%,创历史新高。西安的传统景区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可以进一步利用数字化技术,像 2025 年新增的 AR 导览系统,实时还原兵马俑原始色彩,让游客有更直观、更震撼的文化体验。
小吃街、演唱会等受欢迎表明游客的旅游需求更加多元化。西安的传统景区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
以华清宫为例,除了参观古建筑,还推出了《长恨歌》实景演出,2024 年春节期间,《长恨歌》观演人数较去年同期增长 92%,每天四场一票难求。此外,景区还可以增加一些亲子活动、手工体验等项目,吸引更多家庭游客,如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碑刻拓印工作坊,就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
演唱会等新兴文旅业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西安的传统景区可以与之加强融合。例如,西安每场演唱会外地观众占比超 60%,“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 的跨城观演模式成为文旅新现象。
传统景区可以与演唱会主办方合作,推出联合门票或优惠活动,吸引演唱会观众顺便游览景区。同时,景区也可以利用自身的场地优势,举办一些小型的文化演出或音乐活动,丰富游客的体验。
包括大唐不夜城的免费人流,最终也转化为了巨大的商业消费。带动周边商业收入远超任何一个传统门票景区,证明了 “放弃门票,赚取更大生态收益” 的商业模式完全可行。
和日益增长的夜间旅游需求相比,西安多数传统景区下午5-6点关门,完美错过了消费力最旺盛的夜间时段,其实完全可以开发独具特色的夜间产品,盘活存量资产。
总之,西安的传统景区不能再以“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自居。未来的竞争,是体验设计能力和业态运营能力的竞争。
以文化IP为内核,以沉浸式体验为手段,以多元消费场景为延伸,将传统的“景点”升级为一个能满足现代人全方位需求的“文化生活目的地”。这样,西安才能不仅留住游客的“人次”,更能留住他们的“时间”和“钱包”。(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