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烟台返京,因是国庆假期的尾声,路上堵车是必然的,我们的1号车早上八点出发,很快就传来信息,堵车严重,时速10公里。于是我们后面的几台车临时决定,改线,放弃返程走荣乌高速,而改为走长深高速,从德州折向北。
来德州前,并未想过在这座华北平原的城市里,竟会藏着这样一处秘境。它不在我们的旅行名录上,是一次纯粹的偶然邂逅。
细雨朦胧的运河古街,被疑走进了江南,再遇国保更是心中激动。
我们到达德州天已经黑了,在酒店安顿好了行李就去吃晚饭,大家都说来都来了,到了德州怎能不吃德州扒鸡呢,但肖瑜说还是吃点当地简餐吧,很晚了吃完早点休息。于是我们找到了一家隐藏在居民区里的小院简单用完晚餐便各自休息,路上毕竟也走了七八个小时了。
对于假期里堵车虽然有心理准备,但像今天这样的堵法是前两年不曾有过,今年的确有些不一样。
第二天一早,大家早早起床,在酒店用过早餐,在这里没有网上所传假期酒店价格飞涨都需要住帐篷了,这里的酒店价格很亲民,早餐也不错,没有任何涨价的迹象,也许是假期尾声了,价格居然如此实惠。
驱车先去了运河古街。
一直对大运河情有独钟,去年特意去过了戴村坝,不久前又去了临清,这次来到德州,自然不会错过。
蜿蜒千里的京杭运河,在德州境内全长141公里,时间关系只能选择一个节点,感受一下运河韵味。
我们选择了距离酒店很近的运河古街,虽然还没去就能想到,一定是一个人造仿古街,历史遗迹未必有见,但毕竟是在运河边,主要是沿着运河走走就满足了。
也许是时间太早,天空还飘着细雨,诺大停车场只有几辆车停在那里,估计是古街商家的车子,整条街都没开门营业,只有几个晨练的当地人在起舞,也许我们更喜欢这样的氛围,没有喧嚣嘈杂的游客,能够慢慢体会运河的韵味。(商家对此一定是不开心了)
一座“九达天衢 神京门户”牌坊,当然是很新,但也算是这里的地标吧,毕竟它是在告诉每一位前来的游客,这里曾经是漕运枢纽,也曾有过辉煌。历史就是历史,随着交通方式变迁,如今高速公路、高铁早已替代了当年的水运,辉煌不再无需感慨,只是体会一种意境而已。
天空飘着毛毛细雨,沿着岸边青石小路漫步,大家都同样感觉,在这里仿佛步 入烟雨朦胧的江南,忘记是在冀鲁平原。
这样的环境很是喜欢,如果不是赶路,在这里品上一杯小雨咖啡,一定很美,只是时间太早,店主也没来之能遗憾的作罢。
古街上走走,这里也像许多假古镇一样,打造了打卡点,其实并非是创意,处处都有类似到此一游标记而已,不过古人们有足迹所到之处,题诗题字也不过如此,只是那时的文人的确是有文化底蕴,有内涵,不似现在人只能是在古迹上乱写乱刻,就像假期里在司马台长城被拘留的那两位年轻人。
因为还要赶路,匆匆离开运河古街,前往此次绕停德州的另一处重要节点苏禄王陵墓。
这是中国境内保存完整并有后裔守陵的外国国王陵墓,安葬着古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群岛)的东王巴都葛叭哈剌。是第三批国保单位。
很奇怪吧,为什么在德州会有外国国王的陵寝?
古苏禄国位于今菲律宾西南部的苏禄群岛上,在元朝成书的《大德南海志》《岛夷志略》就有对苏禄国的记录,包括地理位置、主要物产以及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等内容。
苏禄国当时实行独特的三王共治政体,其中东王的地位最高,西王、峒王则相当于副王,情况类似于罗马帝国的皇帝与共治皇帝。
当年明成祖朱棣攻占南京取得帝位之后,有说为了寻查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炆,也有说是为了宣扬国威、扩大贸易而派出了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明朝所称的西洋指的是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一带),首航为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永乐七年时(1公元409年)郑和船队到达了苏禄。
苏禄三王目睹大明船队的威武、贸易物资的丰富,以及听闻邻国吕宋、爪哇、勃泥等因与明交好而获得巨大经济利益和强大政治支持的消息,也有意与大明交好,为表诚意,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苏禄东王巴都葛叭哈喇、西王麻哈喇葛麻丁、峒王巴都葛叭喇卜组成由王妃、王子以及各级340多人组成的庞大使团前往大明朝贡。
当时的京师虽然在今天的南京,但朱棣自永乐七年以后多次北巡,长期在北平(今天的北京)居住,只留下太子朱高炽在京师(南京)做监国处理日常政务,而所有奏章都要送到北平(北京)来审阅,可以说,此时的北平已经成为了大明朝实际的政治中心。
从苏禄到北平,一路北上,当年八月初一,苏禄三王率领的朝贡团到达北平,并献上珍珠、宝石、玳瑁等礼物,令朱棣龙颜悦。
作为回礼,朱棣设宴款待苏禄三王并举行册封仪式,同时赠给他们诰命、袭衣、冠带、印玺、鞍马、仪仗等,随行人员亦得到丰厚的赏赐。随后朱棣又安排了一场旅游,估计是当时的礼宾司陪同游览京城。
27天的旅游结束后,三王使团又得朱棣接见并获赐大量的珍贵礼物,愉快的结束赴京之行,沿大运河南下返程。
也许是旅途的劳顿,再加上饮食起居不规律,(我们今后旅游中要注意的),亦或是水土不服等诸多原因,东王巴都葛叭哈喇在离京不久便身染重疾,当到达德州时,因医治无效于九月十三不幸离世。得知消息的明成祖朱棣亲自写了悼文并派礼部郎中陈士启前往德州致祭,并以亲王规制礼将巴都葛叭哈喇安葬在德州。这便是苏禄王墓的由来。
随同东王来的三个儿子中的长子督马含携其他人等返回苏禄继承王位,而王妃葛木宁及次子温哈喇、三子安都鲁和侍从十余人则留居德州守墓。朱棣为此赐祭田238亩,并免除一切赋税徭役,同时从历城县迁来夏、马、陈三姓回族百姓供其差役,逐渐形成守陵村落。之后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喇、三子安都鲁等人相继辞世后,都被安葬于此。
念巴都葛叭哈喇及其后裔都是穆斯林,明宣宗时期,在苏禄王墓的西南建造清真寺一座,至清雍正时,苏禄王后裔以安、温两姓加入中国籍。
朦胧细雨让空气格外清新,由于来的早,还没有其他游客到来,在停车场一位热心的管理员热情的招呼着我们把车停好,告诉我们这里是免费停车场,进墓园和博物馆也是免费,只需要带着身份证就可以了。
在中国古代帝王与贵族陵墓的神道两侧, 矗立的石雕人像与兽像被称为石像生,这些斑驳的石像生默然肃立于神道两旁,体现着中原王朝的庄严礼制。
有明显穆斯林建筑风格的园林里,是王妃与两个王子的墓地。对面是清真寺。
刷过身份证,走进苏禄王墓园,这里也是苏禄文化博物馆。历史上这里曾多次遭洪水,苏禄王墓前的大殿、配殿、清真寺及民房等建筑损毁,只留下御碑、石像生等地上建筑,这里的建筑明显是后来修建。
如今的祾恩殿成为景区的核心建筑,殿内展示了苏禄国的历史简况、苏禄东王率领使团前往明朝朝贡的点滴,以及他返国途中病逝的详细过程。殿北则是苏禄王墓。
当我们走出墓园, 游客开始多了起来,在秋日细雨中,想象的是六百多年前,当年的王妃与王子远离家乡留在这里守陵, 黄河、运河、南洋 ,不同的文化,原本像相隔万里的河流,在此处交汇,延续。这或许就是民族融合、文化融合的典型例证。
这次因堵车而意外的收获令我想到旅游的意义所在,我们常常为了一个明确的目的地奔波赶路,将全部注意力都投向前方,却忽略了旅程本身。而真正的风景与故事,往往就藏在这些计划之外的“偏差”里。
要让旅行从“任务”变成了“体验”。当我们将心态从“必须到达”调整为“正在经历”时,堵车不再只是恼人的阻碍,也可能是一段故事的序章;一条陌生的岔路,不再是绕远的麻烦,而可能通往一处静谧的秘境。
要随时提醒我们“附近”的美丽。我们总向往远方,但不曾料到在北方的德州运河边,同样找到了江南的烟雨意境;在一个非热门城市,邂逅了跨越海洋的宏大历史。这告诉我们,美与震撼并非远方的专利,只要有一颗安静且善于发现的心,它可能就在我们“身边”。
要赋予了旅行哲学的深度。哲学并不是神秘与奥妙,这次德州之行完美诠释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境。当原计划“山穷水尽”时,不抱怨,不焦躁,随遇而安,反而迎来了“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所以,这次因堵车而起的德州之旅,其价值已远超游览本身。它更像一次心灵的修行,提醒我们:人生的旅途,又何尝不是如此?不必总是步履匆匆,偶尔放慢脚步,让心静下来,接纳并欣赏所有的不期而遇,或许会发现,我们一直追寻的风景与答案,就在身边。